勞動延伸的時間—林精哲「物件之外—點與面個展」
作者: 張 / 陶藝家: 林精哲


勞動延伸的時間林精哲物件之外點與面個展

文/張碩尹

 

身體勞動對於陶瓷創作者而言,包含了許多不同的面向;身體的消耗以及時間的消耗,是創作者不可抹滅的試煉。在當代,社會中多數的物件以機械量化生產取代身體勞動,工藝本質中強調以雙手作為媒介的「身體勞動」已然消逝,但消逝的本質卻在林精哲的創作中再現,通過將自身的身體勞動過程積累成物件的形式,反映了勞動與工藝兩者無法割捨的一種相對關係。創作者以陶土作為身體與勞動間的介質,土從點到面的積累成形,無疑具現化了作品形式背後的勞動時間歷程。


林精哲將工藝技術與生活裡的感覺知覺,通過雙手創作展現,端詳作品1500分鐘的構成要素,涵蓋了大量的勞動與時間付出,傳遞出漫長時間的感受;就如同德勒茲所言藝術品是感覺的存在,且在感覺的範圍內不存在全然清楚之物,感覺無法與身體相互切割,因此兩者交互影響敞開了對於創造的可能,進而形構了通過勞動所呈現的美。

   

                                                                                          1500分鐘 2020                                                                                                                        展場現場

 

存在認同的溯源

對林精哲而言,創作是對自我存在的一種驗證,一如馬克思的存在論哲學或生存論哲學的觀念,其重點在關注人的現實存在。生長於臺灣這塊土地,對於多數人而言存在與認同的議題總是無法輕易釐清,林精哲也同樣面臨這樣的疑竇。普遍能夠通過理性分析而出的身份認同,彷彿只有國籍註記臺灣得以回應,但這兩個字卻無法給予林精哲真正的存在認同;認同的溯源,可追溯其不同的時期:求學階段在不同國家駐村交換經驗給予的文化刺激,亦包括了與擁有原住民血統的另一半相處淵源下,進入部落感受其文化及融入學習後的深入自我探討,通過長時間的相處且參與了部落中的大小儀式活動,經歷的感受讓他重新開始省思而對自我認同的根源產生懷疑。因此他選擇拋開這些外在事物,重新回到最根本的「身體」,通過勞動者感性的身體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形塑出了認同;一如安東尼.紀登斯在其《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提到:自我認同不是個體所擁有的特質,或一種特質的組合。它是個人依據個人經歷所形成的,作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唯有通過自身的個人經歷才能夠創造出真正的自我認同,國際間的駐村活動、長時間的部落生活,形塑出了屬於自身獨有的生命經驗,緩慢但深刻地將其轉化為僅屬於林精哲真實的存在認同。



island 2019

 

框架中的配置藝術

米歇爾.傅柯在《監獄及懲罰監獄的誕生》一書中的配置之藝術篇章提到,規訓會通過不同空間中的個體配置方式去實行,生產活動被劃分成不同部分,勞動過程一方面根據其時期、階段或基本操作而銜接起來,另一方面則是根據執行它的個體、投入其中的個別身體而銜接起來:其力量的每個變項-精力、敏捷、熟練、耐力都可以被觀察,從而受到描述、評斷、計算並呈報給特定的負責者。

 

本次展出的等三件作品是最佳的呈現,通過創作者設定的特定空間除去既有技法的灌模框架,將泥漿輕薄地依附平面、快速乾燥,於泥漿上勾勒,使瓷土展現出一瞬間動作的記憶。勾勒泥漿剎那所創造的勞動印記,因打燈而清晰顯現,讓觀賞者察覺。這些被創造出的空間包含之不同的流程步驟,經過創作者的操作而銜接,身為作品及創作者外的第三者,肩負著觀者以及成為接收呈報的負責者,接收到了創作者與作品共構出的身體勞動軌跡,這些清晰的軌跡明確地回饋觀者:這是屏除理性的框架所產出的創作物件,搭配了霓虹燈光色的照射,隨著光的若有似無地滲透,襯顯了表面的紋路。

 

每個物件除了質地形式差異外,搭配不同光色的燈光效果更營造出了物件間的區隔,不禁讓人反思究竟色彩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是與物件的命題相關呢?還是創作者對於生活環境長時間相處下的專屬於林精哲個人的獨特地方色?雖然物件回歸到最單純的狀態,但透過外在於物件的搭配,讓單純作為勞動載體的物件提供了開放性的解讀。


風 2020


長方形 Rectangle 2018.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