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創作天人合一時──2018台灣陶藝雙年展觀後感
作者: 黃偉茜 / 陶藝家: 星野曉,秋山陽

 

當創作天人合一時──2018台灣陶藝雙年展觀後感 

文圖 / 黃偉茜

 

台灣陶藝雙年展,目前以一屆徵件、一屆策展的方式輪替進行,我覺得這種方式不僅讓展覽打開寬度,更加深廣度。觀察目前世界上的陶藝雙年展,大多以徵件為主,雖得以讓更多新秀與新作品廣為人知,但很多前輩陶藝家,也許根本沒有時間或無法投入比賽,也就讓雙年展變成我們只能看到陶藝的「現在式進行式」,而想了解「過去式」,只能在書中尋找「經典」,難以真的一親作品芳澤。

 

    因此這次由陶藝家邵婷如策展的「2018台灣陶藝雙年展」,真讓人大飽眼福!雖說,世界之大,自然不可能網羅所有的陶藝作品,因此順著策展脈絡:「二次大戰後,不論是戰敗的日本或戰勝的美國,藝術家在環境的巨大變動下,透過創作反映著時代的變遷,尋求精神性的擴充與提昇。當代陶藝就在這個環境風潮中催生而出,而美國與日本正是當代陶藝東西起源的濫觴。」,加上台灣的主館優勢,雙年展中以美國、日本、台灣陶藝家的作品為多數。以往,總是只在各類陶藝書籍或網路上,看到星野曉、林康夫、三島美喜代或金澤潤等大師的作品,現在居然能不花一毛機票錢,踏進台灣的博物館就能看見,那豈一爽字了得!

 

   展覽中看到許多久仰大名的作品,如九十幾歲的日本陶藝家林康夫的作品,有些都已是將近20年前的創作,然而絕對的線條、空間的錯視,以及細膩的黑色,讓作品雖小卻有強烈的空間感,對比他年輕時當神風特攻隊的飛行經歷,深刻地讓人感受夜間飛行時,空間所產生的神祕壓力與迷幻;加拿大陶藝家Paula Murray(寶拉‧牧瑞),如貝殼的自然捲曲已經很美,更不可思議的是那些表面紋理,那細細的紋路和自然的裂紋是怎麼產生的呢?真是令人很想知道啊!Bouke de Vries(柏克‧德弗里斯),將破碎的觀音結合家喻戶曉的辛普森家庭,效果令人發璩,且利用破片重組創作,重新賦予破片生命,格外有意義;松本英夫的「地下宮殿」,乍看下不明所以,仔細近看才發現,組合成柱子的是塑膠罐翻模的,瞬間讓整體意義鮮明了起來,縝密的組合方式也令人非常佩服!

 


Paula Murray  你即是我

 


林康夫 側邊

 


Bouke de Vries  美枝‧辛普森觀音像


松本英夫  田園的地下宮殿

 


星野曉與秋山陽的作品,在展場散發磅礡氣勢

 

讓我想特別介紹的,是在開展前舉辦的「星野曉講座」,一直以來我個人就很喜歡這位陶藝家,之前雖只看過作品照片,然而生命力從中穿透而出,令人震撼!所以特別興奮地參加講座,也很幸運地看到他本人親自在佈展,以及整個佈展工具和過程!他說他創作的轉折,是由於四十歲時遭遇一場土石流,不僅工作室全毀,也差點就送了命。在這樣的經歷下,他感受到「土」和「自然」的不可控制,發現自己以前總想著要把土「塑」成甚麼造形的想法,真是太傲慢了。於是他開始思考他和土之間的關係,從「控制」變成「合作、接納」,學習聽土的語言。作品的黑色則是在電窯中,燒到一個溫度後打開,快速投入用報紙包著的大量松針,利用松針燻製而成。我覺得星野老師的作品技法並不特殊,都是身體和土簡單的接觸後就完成,雖然還是有一些「螺旋」的造形元素在其中,可是並不具有強烈的「意圖性」或「想要把它做成甚麼形狀」的感覺,但是在這「無意圖」下,「黑色」、「密集」卻又營造出創作者的強烈感染力,觀念與做法是鬆的,結果卻是張力十足!我想這種巧妙,必定是創作者歷經了很多創作階段,和自己的人生經歷結合後,才水到渠成產出的東西,就好像初榨橄欖油般的自然滋味啊〜(可能吧,雖然我也沒吃過)。期許我自己有一天也能做出自己人生的初榨橄欖油啊!

 


星野曉年輕時在世界各地,與同是陶藝家的太太合作,演出不少身體與土的行為藝術(照片翻攝自講座投影片)

 


佈展過程

 


每個元件整齊排列分類,背面都黏有圖釘,直接釘在牆面上

 

 

參觀資訊:

展期:2018.9/7~2019. 3/3

地點: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三樓特展室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