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金陶獎,講陶精神
作者: 簡政展



審金陶獎,講陶精神 文圖/ 簡政展
 
    由和成文教基金會主辦,睽違十幾年後再度舉辦的第七屆金陶獎陶藝競賽,日前在鶯歌陶瓷博物館盛大舉辦頒獎及作品展。綜觀本次獎項的競賽方式,首先擺脫過去以「傳統創新」和「造形創新」為區別的類分方式,重新以社會和學生組兩組類分為基準,且不預設形式及主題要求,改以工藝技法、創意特色、美學、創作意念等要項作為評比標準,以期望讓陶藝創作的遴選過程更具自由度。而從評選結果和頒獎過程中,可以發現參賽的年齡層與獲獎作品的呈現方式有達到積極鼓勵年輕創作的趨勢。不僅在作品形式與媒材使用的多元上有令人玩味的驚艷,在頒獎排名上也看得出金陶獎的取捨注重意念層次的表達,更勝於技術與形式的掌握要求。
 

社會組金獎 社會組銀獎 社會組銅獎
 
    然而,從學生組與社會組的差異上仔細端倪,似乎沒有明顯必然性的差距。也就是說,為何要區分社會組和學生組,除了年齡和技巧成熟度上的預設立場與公平理想外,似乎已沒有絕對的優劣或生熟對比存在。當然,如果以鼓勵和刺激陶藝發展的層面來看,這樣的類分,為相對資源和經驗較弱勢的學生來說,的確有比較多的機會產生。可是創造機會的同時,也同時侷限了跨越的挑戰可能。而從展場作品的呈現中,可以顯而易見的,金陶獎最後的遴選結果,約只有三位作者採用傳統的手拉坯方式進行創作,絕大多數的創作方式多以手捏造形,加以個人的釉色運用來呈現。大體上也就是金陶獎實質上的遴選,已向抽象意念的藝術形式及內涵表現靠攏,而脫離實用與功能性的價值之外了。

學生組金獎 學生組銀獎     學生組銅獎      學生組銅獎
 
    這不禁讓人再回顧到此比賽的宗旨「把陶瓷藝術的文化創意產業再次發光、發熱」之上。裝飾與意念延伸性價值較高的作品佔據了獎項主流,而包含功能性價值的實用陶幾近消失的結果,對台灣陶藝環境、教育及產業轉型的升級和刺激,真的能帶來繼往開來、傳承薪火的未來嗎?還是比賽之後仍然延續繼往那樣,獎項歸獎項、創作歸創作、產業現實歸產業現實的各自表述當中。

        金陶獎由1931年成立至今的製陶公司「和成企業」贊助創設,本是一個企業回饋社會並鼓勵後輩創新的良行善舉。多年來金陶獎在驚濤駭浪中也斷斷續續的堅持了七屆的舉辦,並在思考評選標準與時代更迭的現實中調整改變。可目標宏大,舉辦艱辛,卻沒有細緻且深遠的經營和遴選標準,看似自由卻實則任由市場潮流去迎合轉動,終究難以找到其獨立的特色與認同。

    獎項的創設理應建立在理念的堅持與現實的引導中,表現出一種自信而非迎合,這樣才能建立起權威,創造出價值的認同。否則淪為一種歷程與過場的符號,金陶的光芒終就只是在閃耀中漸漸散佚。一場活動的價值在於本質的確切掌握,而非儀式性的制約,與例行性的聚首。金陶獎的落幕,對陶藝創作來說,看見的是得獎的趨勢,卻仍看不見得獎之後所謂文化創意的繁榮、價值與希望的線索。而陶藝對一般民眾來說,看不懂的更看不懂,想看懂的很難懂,本來看得懂的現在也看不懂了,已經看懂的為什麼越來越難懂?審金陶獎,講陶精神,究竟是開一扇窗,還是劃下界限,隔絕現實與可能之間的相互崢嶸呢?
 
 
和成欣業公司(HCG)主辦之第七屆臺灣金陶獎陶藝競賽,所有得獎及入選作品於2015年1月9日上午十時在鶯歌陶瓷博物館國際演講廳舉行頒獎典禮;即日起至3月1日在陶瓷博物館陽光特展室展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