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峰的「複構的風景」雕塑
作者: 曾永鴻 / 陶藝家: 楊上峰



楊上峰的「複構的風景」雕塑 文圖/ 曾永鴻
 
2015年3月,楊上峰第三度在故鄉-梅嶺美術館舉辦「複構的風景」雕塑個展,除了對啟動他藝術創作能量的故鄉,所做的回饋行動外;擔任教職的他,同時也反哺式熱情投入故鄉的美育推廣活動。展覽期間,週休假日皆回到美術館導覽,並和參觀民眾交流互動。

有趣的是,細看他展出的作品,也是呈現他一貫以來對造形結構的探討反思,以及對陶與複合材料表現可能性的追尋。透過省思構成與材質關係的創作過程,楊上峰不間斷地,持續在找尋他心中的「複
構的風景」。
 
   
  楊上峰2015「複構的風景」個展場景  
  
    在日本留學期間,主攻鋼鐵雕塑的楊上峰,在鐵的材質探索中,讓他體會到鐵和陶有著一樣的特性,無形中,聯結起他從小即有的陶藝創作經驗。鐵要經過高溫的焠煉,得以彎曲造形;而陶土含有大量氧化鐵,經高溫還原後,也呈現出鐵的質感。鋼鐵作品外在造形的冷與內在蘊含的熱之間;升溫的熔融與冷卻的形塑,恰好像陶藝創作一樣,必經一番「試煉」過程。
 

航行002 
2015年重新組裝  H325×589×175㎝ 
鐵雕
航行002 (局部)
 
  楊上峰憶起,從小就在藝術家庭長大,身為陶藝家楊元太老師之子,玩陶土是唾手可得的事了,對土的感覺沒有特別深刻,尤其,父親那只有讚許沒有批評,看似放任式教導方式,令他對陶土更是不以為意,燒陶感覺像是生活中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而是,在留日求學時,深刻地體悟到了陶土和他專攻的鐵雕藝術,都有著要經「試煉」的同樣特質,他頓時找到了創作的源頭。原來對造形的思考及材料的感覺,從小就隨著父親創作的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了。
  所以,在2004年「變動中的結構」個展中,楊上峰發表了一系列的大型陶雕作品,嚐試表現工業遺跡般的金屬塊廢料質感,跳脫一般對於陶藝作品土的質感或釉色表現的印象,一方面保有土的延展與可塑性,另方面則刻意處理色澤及質感,加強了鐵廢料的意象。
 

複構交織 2015   陶土  金桐釉
屈從的張力010  2011  H142×156×133㎝ 木質結構 複合媒材
 
 
  木板材質的探索,也發生在追求鐵雕造形的同時,楊上峰說,在日本留學時,窮學生為了節省材料,嘗試以木板替代鐵板來習作模型,無意間發現了木板材的曲度及張力造形,又有另一種質感及趣味在。楊上峰以尊重的態度面對素材,持續觀察、思考,持續互動過程中,運用曲折或伸張的原理,在曲與從的張力中,造形得以形塑,當每個切面都能相互彰顯,就能交輝出多采多姿的作品。
 
  2011年「屈從的張力」系列的階段,楊上峰關注的議題在於創作者與材料互動所形成的素材及造形張力。以《屈從的張力010》這件作品為例,他提到:「三角圓錐體為主要內部的基本骨架,外部以長條的片狀體來重複交錯、穿結、包覆與堆疊成。在理性幾何結構與凹凸交錯與層層覆蓋,婉約的穩定感在圓錐體的周圍慢慢地環繞,內在能量也悄悄的釋放在周邊的氛圍中,靜謐的氣氛裡瀰漫著一股凝聚的張力態勢。」以木夾版包覆幾何空間的方式,交錯編織出新的造形,呈現個別線條和塊面上的屈曲張力,以及量體包覆的量感,這件作品予人一種「巨大」、「擴張」的感覺。
  對自然景物,楊上峰也有一番見地。例如,破壞力強大的地震,是地球內部強大力量的釋放,也是一種解體、再構的轉換。於是有2007年「解體=再構」系列作品,展現塊體量感的「磐石」是構成的原點,變動中的結構則是磐石板塊位移、擠壓力道的探討-這是楊上峰對土地的觀察。
  此次個展中,也出現樹枝的複合媒材,自然樹枝的形態也深深吸引楊上峰對造形的思考,尤其樹枝在空間中所產生的光影,也令他深深著迷,這是楊上峰對自然物的觀察。
 
  在高大立體的雕塑作品前,楊上峰總是不斷在思考各種材質的可能性。解構=重組,一直反覆進行著。2015年「複構的風景」個展,繼續素材與造形張力的探索,而將向內包覆轉換為連續向上動勢的構成,在內部不可見的構造上,依附向上交錯,攀附成具扭轉動勢的曲面。從壓縮、扭轉中化生為向上的力量,層層更迭。

 
屈從的張力007  2011
H143×118×17㎝  木質結構  複合媒材

複構共存009  2015 
H39×78×33㎝  陶土  金桐釉  複合媒材
 
 
 
  展場中,有相當數量複合媒材作品,有複構共存系列、複構交織系列、更迭複構系列等,從幾何的組構進入到繁複龐雜的交疊,楊上峰有意識地操作媒材,卻又預留了其伸張的空間。他說:「交織可以是緊鎖制衡的張力,也可能是相互借用支點的繾綣。膠合板組構,數條弧形長條組成的束狀構造,因為相對柔和的弧線,讓原本探索張力的造形系列,有了不同的感受空間。」
 
  而對素材的選擇,又可看到他的多元性,除了陶土、膠合板、木夾板、自然物、鐵件之外,甚至也把石膏模轉化成作品。石膏模,原只是形塑的方式的轉介體,把它以獨立造形來看,也有其形態存在著。他對石膏模的想法是:「來自版模印壓的造形,在凹陷的一面永遠存在一個虛的體感空間。無論是破片的意象亦或是這虛的體感,都暗示著另一端其他更大存在的曾經。」


  看楊上峰 2015年「複構的風景」雕塑個展,可以看出這幾個面向:「他以素樸來表現複雜,以不平衡的結構來彰顯穩定,以冷的包覆熱的,以工業的突顯手工的,以現代詮釋當代,以執著面對變動。」楊上峰創造作品的姿態,也是其個人與社會分享生命思考的姿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