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之間 in-between
作者: 簡政展

 
兩者之間 in-between 文圖/簡政展Chien Cheng-Chan
 
 
    繼去年2015年底的「陶細述」陶藝三人聯展後,雲清藝術中心近日再度邀請四位中青世代陶藝創作者,張山、林義傑、李宗儒與李雅雯,以「兩者之間」為題舉辦聯展。甫進入到展出空間便感受到,四位風格鮮明各異的陶藝創作者,對於兩者之間的詮釋並非完全只單純是介於人與人,或物與物之間的相互對照,而是有更大的企圖去平衡和拿捏實用器皿與純創作的相應比例。不管是創作多年或初踏入創作領域的陶藝工作者,應該或多或少都曾經思考過創作與實用之間的關係。其中對技術熟稔而試圖超越者,即能在實用與非實用的塑形中,衍生出對藝術的獨有詮釋方式,以及與時代或以自身感受下相呼應的定義。當觀眾欣賞時,一方面有種好奇探索下的尋思摸索,另一方面也再次映照出自身如何感知理解,自己所身處的社會文化集體記憶與成長背景過往經驗。「兩者之間」能探討之處,或許不只在陶藝家個人創作型態的虛實表現與思考定義之間,更存在於觀賞者與藝術家兩者的詮釋差異與理解樂趣之間。
 
    以靠近展場出口位子的李宗儒作品來看,鮮明的色彩是他近年來作品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而三件分別帶有紅色和深淺藍色的「稻草泥枝」作品與一旁艷彩奪目的「今天目茶杯」對照起來,既把陶藝家的技藝功底揭露盡顯,也讓創作虛實之間的定義無違和地牽連起來。更在粗糙與滑潤之間帶來材料與視覺的想像與衝突感。就在這些本質思考的觀念探索中,李宗儒嘗試放下過往的技術應用思維,尋求全新手法,利用釉藥與稻草在窯火中產生的各式不可預見的崩解、結晶,順應材質本身的自主變化,讓材料說話。
 

李宗儒 今天目茶杯 6x7x4cm (2) 李宗儒 稻草泥枝(淺藍) 19x56x34cm
 
    如果李宗儒是讓材料來說話,那張山與李雅雯則更是利用材質的特性帶出一致的風格,娓娓道來他們各自的創作書寫與議題態度。張山的每件作品都有厚重的鏽蝕感,又呈現出細膩周到之處,連看似配件的鍊子等細節都精心地燒製裝配。這陶土燒製出來的鐵鏽質感不只是對異材質的擬真模仿,更在於觀念的注入與生活態度上的喜好偏愛。張山拋開傳統器皿功能至上與色澤溫潤的印象格局,玩味地將卡漫造型圖像與茶壺器皿結合,更在鏽蝕創作中帶入海洋生態議題的反思,發展出極具辨識度的個人創作語彙。
 
    相對於張山的鏽蝕厚重,李雅雯的作品則件件都表現出溫潤清雅的樣貌。不造作的青花器皿與陶板壁飾,雖然在抽象和實用之間有客觀上的區隔,但當兩者融入在同一個空間時,主觀上卻猶如凝結在相視對話時的靜謐與默契之中。其中「日常書寫」的壁面瓷片,每一片都像是在紀錄著某段記憶時光的流淌痕跡,似可獨自細述,也彷彿能串連成篇章。而一旁數件「青花鑲壺承」的擺設也超越了實用形貌的限制,彷彿是各自擺出最清麗秀雅姿態的模特兒,各顯風情以吸引觀眾青睞的目光。

 
.張山 黯黑英雄 31x30x39cm 2016 張山 壺組
 
李雅雯 日常書寫 (2) 李雅雯 青花鑲-茶壺
 
    而林義傑的作品則是在用色與材質上,不管是抽象的創作還是實用的器皿,既有細膩的光澤層次,也有粗曠的厚重色調與紋痕。他在兩者之間的取捨顯得比其他三位更為斟酌,比李宗儒更著重於材質的完整呈現,比張山更關注於形貌的具象與寫意,比李雅文更表現在色系的多樣與層次性。相對於其他三者,林義傑作品所體現的是既非可輕易辨識的系列脈絡,也非任何單獨貫穿的觀念態度,而是一種做什麼是什麼的細節關注。在林義傑的作品中,實用成為了一種可細細琢磨的品味價值,抽象也幻化出一條條可臆測推想的線索。
 
林義傑 貓頭鷹 23x23x42cm 2016 林義傑 蟾蜍蓋壺 8x12x8cm
 
    在四位陶藝家的巧手下,「兩者之間」不再是一種距離,而是一種跨越或一種絲絲入扣的相關與呼應。也許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有其蘊藏的意涵與命名的用意,但放下這些標籤與既定的印象,實用器皿可以因其多元多變的表現而成為抽象觀念的載體,抽象創作也可以在想像與線索之中找到其源源不絕的詮釋角度與觀賞逸趣。就如同《小王子》裡的名言:「只有用心才能看清一切,而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存在兩者之間,不在兩擇之艱。

 
參觀資訊:
【兩者之間 in-between】 張山、林義傑、李宗儒與李雅雯 四人展
展出日期:2016.05/07~2016.06/12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13:00~20:00
展出地點:雲清藝術中心
展出地址:台北市德行西路33號8樓(捷運芝山站2號出口)
官方網址: http://www.elsaart.com.tw/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