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主題報導
人物群像
資料庫
Close
最新消息
主題報導
人物群像
資料庫
首頁
›
人物群像
›
塵世語言 ─ 土材質聯展
塵世語言 ─ 土材質聯展
作者: 簡政展
塵世語言─土材質聯展
文/簡政展,圖 / 雲清藝術中心
「塵世語言」有別於一般人對陶藝展的印象,由張乃文策展,集結了邱梁城、李宗儒、吳育霈、施瑾、陳為榛、陳肇彤、蔡宗隆與蔡佩儒等八位藝術家,用一種以「土」材質為索引的思辨方式,共同探討各自感知中的覺察與提問,是一檔很有意思的展覽。而塵世語言中的「塵」,在簡體字中寫做「尘」,即是微小的土,所以塵世語言從字意上來看,或許可以解釋為:以微小的土來詮釋世間上的各種論述與表達。
蔡佩儒 家系列 陶、洋金箔 21 x 21 x 3 cm 2017
吳育霈 土與釉系列一- NO.18 2017
一進到展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蔡佩儒的作品,有大量散置在牆面上的盤子,以及微型場景的湯碗裝置,和現成物杯盞與屋架結構。這些器皿與結構在此不再具有實際裝載的功能性,而是承載著作者記憶刻畫的下的經驗連結。蔡佩儒希望與觀者產生隱約性的想像對話,而不太過指涉性的被表現結果給侷限歸結,因此只在她作品上留下家與空間的隱晦線索。而蔡宗隆的作品《風景》則以紙團的造形,在既有的陶瓷雕塑印象中,產生一種塑與刻的矛盾性,以不同以往的語彙及雕刻思維,在作品裡營造一種反其道而行的狀態。另外,曾獲得「2015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的年輕新秀吳育霈,作品依舊延續脈絡地表現出一種追求釉材料和技術上的極限,只是此次展出以懸掛的方式,又增添了光影投射與作品安置上的不同感官視覺。
蔡宗隆 風景 陶 2017
施瑾 亂敲磕 165x63x52cm 2017
陳為榛 盆栽 185 X85X180
土、青苔、現成物 2016
陳為榛 盆栽2 30X30X210
陶、鐵、植物、現成物 2016
邱梁成 他方XII 陶 48 x 28 x 30cm
2016
而另一位曾獲得「第7屆臺灣金陶獎」金獎肯定的新秀陳為榛,則試圖以「盆栽」為主題來提出提問:當一個物件造形超越了它功能上應該有的狀態時,它是否還可以被視為原來的物件?當視覺上的雕塑性勝於功能性的雕塑體,它是否依舊仍存在盆栽的功能性呢?陳為榛作品所導引出來的假設性思考,看似討論雕塑與功能性的界分,其實也挑戰了現代人們生活中,對物件與價值感的矛盾與迷惑。究竟我們的購買和使用行為是為了功能性多一點,還是只追求的表面的符號意義呢?就如同一盤好菜,是好吃還是好看更重要呢?面對生活中的觀察,施瑾則在街頭上觀察到磕頭動作時,將其轉化為作品的表現實驗方式,並將磕頭動作所表現出來的衝擊性,透過層層的敲碎過程,喚起觀者內心深處的行為關注與忽略習慣。另外,陳肇彤也從「土」作為一個支撐的存在,到陶最初的發展以「裝載」為主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如何「安置」一個器形,以引導人們超出原來想像的現實界限。而邱梁城的作品則以浪板這種臨時性的建材為元素,創造出一種臨時性與長久存在的有趣對比。
上 陳肇彤 雲煙 陶 尺寸依場地裝置 2017 (2)
右 李宗儒 逝 土、衣服 18 x 68 x 166 cm 2016
最後,處於展區最裡面的李宗儒,在這次參展的三件作品中,皆是以浸附「土漿」後不經由窯燒而完成的作品來呈現,其中也諭示著關於「時間」的推移。對他來說創作的過程中使用泥漿包覆衣服、時鐘、和邀請卡時,也許是泥漿的不永恆性對比「陶」的永久性,使看起來隨時會剝落的乾燥泥漿,呈現出一種特別的詩意和美感,但讓泥土覆蓋的也是一種他對於時間的流逝與感傷。
綜觀而論,與其說這是一檔以「土」為基礎的聯展,倒不如說這是一個拿「土」來提出問題的對話場域。通常藝術品要兼具的是概念的瞬間性,跟形式的永久性,但在這個注重視覺驚艷與表面直覺的時代中卻常常被忽視。因此當媒材被直覺或深度的轉化同時,也就牽涉到每位創作者不一樣的處理能力與觀察視角,故所探討的意義結果也就不一樣。或許這次展出中的作品,沒有客觀地按照過往人們主觀下的樣態出現,進而引發觀者去思考,這是什麼做的,以及做什麼用的?但當提問的方式與角度不一樣的同時,另一種有意思的塵世語言或許也就油然而生了。
展覽資訊
展期:2017.7/08~7/30
時間:週三~週日 13:00~20:00
地點:雲清藝術中心
地址:台北市德行西路33號8樓 (捷運芝山站2號出口)
你可能還有興趣
評論家
陶藝家
往前翻翻看
往後翻翻看
其他相關文章資訊
裸青花 李雅雯創作個展
杜文田
謝嘉亨的陶藝火車思路 Hsieh Chia-...
杜文田
「大器非凡」何不「大企非繁」
簡政展
無盡之境—廖瑞章的有機抽象陶瓷雕塑
杜文田
呂淑珍陶犬展 ─ 當 遇見愛
程靜妤
洞房寫真 ─ 楊育睿陶作展
黃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