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謂惡土—談「惡土之用」周易伯個展
文/張碩尹•圖/周易伯
創作的日常
「日常」是周易伯器皿創作呈現出的狀態及態度。訪談時他提到此概念源自研究所時前往美國交換學習的經驗,踏入不同國度展開的長住生活,令他重新建立生活周遭大小事物的連結;飲食起居的生活日常同實用器皿間的關係從未斷絕,促使他從原本的雕塑創作轉而踏入器皿創作,但他不甘棄下投入多年的雕塑創作,因此選擇將自身既存的雕塑創作元素融入實用器皿創作中。
所謂日常生活產生的靈感,除了與其他創作者交流的心得外,細微的生活習慣都囊括在內。周易伯也坦言,生活與創作仍有許多面向他尚未觸及,雖然大學以來在臺南專注陶瓷媒材創作已超過七年,臺南的生活就是他的日常,但對於臺南市轄的龍崎區十分陌生;陶瓷創作者使用土來創作是日常,但他對龍崎區的惡地之土毫無涉獵。這樣的概念正是「原土計畫」的最大緣由之一,「原土計畫」由土星工作室推動,回歸到陶瓷創作的媒材本身,周易伯於是對臺南龍崎土地中的土壤進行田調、挖掘並予以應用,完整體現陶瓷創作者對於自身使用媒材本源追尋的渴求。
展區一景
何謂惡土之於無用
周易伯自述展覽的命題「惡土之用」是衍伸自成語的「無用之用」。此概念分別由兩種不同的方式去解釋。首先,「惡土」源於臺南龍崎獨有的泥岩惡地,土壤特性一如其名,因富含可溶性鹽分加上遇水即膨脹的黏土特性不利於植被生長,更因採集實驗後發現其不易含水,難以被使用的特質讓人視之「無用」。然而周易伯認為,實質上的「無用」並不存在,唯有通過正確的研究予以應用,將材料放入適切的位置便能展現其價值;另一面向也展現出與創作者生命經驗相連的切入點和詮釋方式:他談及不同於擅長學業的哥哥,他於求學生涯中發掘出創作才是自身心中的歸屬,意外得到家人一致的支持,這經歷令他反思,視自己為材料,掘出與材料的共鳴後建立關係,如同惡土,透過正確的方式使用,並置於適切的位置後,歸屬感因此產生,起初面臨的困境便迎刃而解。
稜線高腳杯 2022
▎作品形式的呈現
自1957年康丁斯基開創了抽象繪畫之後,藝術創作常被認為是追求純粹感性的直覺式創作,但對周易伯來說,直覺和感性的層面僅僅停留於構思的階段,當開始著手創作後自身的狀態則趨於純然的理性,他形容自己的創作像是將其想傳達的概念盛裝於容器中讓觀者細細地品嚐。我們可以發現幾何或是簡潔俐落的造形,是周易伯作品形式上的特色,對他來說這些元素不僅象徵理性的表現,更蘊含整理的概念,讓構築階段的感性情緒及理念通過技法的收整包裝後呈現簡潔俐落的形式,作品燒製完成後,同時也象徵自身完成了情緒的梳理,我們可以輕易在作品細節中感受到他經過梳理的情緒,本次展覽中的「解構」系列清晰傳遞較為粗糙的底部可視為情緒的原生階段,而切割後的純粹簡練質感,彷彿訴說著情緒經歷收納整理乃至趨於平靜的轉折。
橫躺花器,淹沒花器 2022
藉著展出機會進行訪談,筆者看見周易伯身上蘊含強烈的創作能量和極強的適應能力:就未曾接觸的陌生土種經由不斷實驗,最終尋覓出惡土最佳的應用方式,以及近期積極嘗試於創作者及教學者之間身份的轉換;多樣性和欲拓展疆域的企圖,不僅於作品中流露,也從嘗試延伸自己創作觸角與身份的面相可知悉。
解構系列花器 2022
▓ 展覽資訊
展期:2022. 1.27-2.26
時間:11:00-21:00
地點:台南林百貨4F/土星實驗室 Soil Lab░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63號
贊助單位:文化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線上展覽:https://reurl.cc/akaE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