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44 x 24 x 55 cm
林博裕的陶藝雕塑
一場奇幻的生命之旅
文圖 / 杜文田
從小在高雄鄉下長大的孩子,自然環境中的蟲林鳥獸,是林博裕熟悉的觀察對象;大量的日本漫畫陪伴他渡過年少青春,Akira(阿基拉)、魔法公主裡的世界,完美切割如電影的動漫畫面,卻是他視覺美學上的養成。進入東海大學美術系雕塑組,幾番摸索,最後在陶藝家徐崇林引領下進入泥土的創作。林博裕喜愛以手捏塑,對造型比例精準拿捏、觀察入微,結合了蒔花弄草與觀養動物的興趣,用陶土、色泥,賦予動物骨骼、結構或植物形體一種時光塵封的表情與肌理,藉以導入對生命與靈魂的思考。
從早期的《冬蟲夏草》探索生命型態的延續與轉換,延伸至以動物的骨頭組合成植物形體的《彼岸花》,再到寫實顛覆的《枯木生花》,林博裕形塑出自我的雕塑語彙與創作脈絡。此次在鶯歌陶華灼藝廊的展出「閱讀一本書去冒險—林博裕」,蒐集了他近期的郊鄉生活有感之創作,一反過往上色的方式與體積高大的呈現,這裡每件中小型的陶藝雕塑作品,在自由疊色的奧妙與手塑成坑挖不平整的外表下,各自敘說著一段段的小故事,等待觀者的閱讀與再發現。
《炎》38
x 27 x 37 cm
《生即叢林》48
x 28 x 64 cm
《炎》這件作品意象源生自早期一件沒有頭、四肢踩著漣漪的軀殼體作品,不同的是;大量的火焰片狀從身體冒出來,沒了頭不知方向的軀殼持續在燃燒中執意前行。似乎在透露作者於焦躁中面對未知未來的痛苦與意志,反射出旺盛的生命熱度。《生即叢林》則予人滿載希望的印象。從鹿一般祥和的動物身上長出了仙人掌花,生機盎然;又如載著一片叢林行走的動物靈,在大自然生滅的萬年循環中成仙。莊子齊物論中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林博裕的冬蟲夏草觀可為佐證,生物在形質轉換消長間,生命依然流轉、循環,又如一株植物身上,同時可見其開芽與枯萎的狀態,生死現象並行,都是自然界的規律。再看其四足踩著漣漪的意象,是否意謂著生命的起落、美好與苦痛,轉眼間,終將如煙波般稍縱即逝 ?
《扇 (菖蒲)》69 x 27 x 42 cm
花草卷》120 x 39 x 12 cm
林博裕在日常生活中熱愛種植仙人掌、多肉植物與養鳥,透過照顧的經驗累積與觀察,對動植物有百科程度的認識;加以從圖檔的大量閱覽做資料蒐集,對自然界的敏感度比常人高。根莖簇生劍狀葉的《扇 (菖蒲)》,其葉片竟是蜂鳥的頭骨集結而成,以潑、灑、淋的方式上色泥,混合三種不同濃度的化妝土,淋完半乾再用水沖,會有色土留在手捏的縫裡形成底色,再堆疊另一色於表面,燒一次疊一次,形成斑駁肌理與深層豐厚的色相。《花草卷》則是在畫在肋骨狀上的生活日記,咸豐草、無名花,隔著水蠟以化妝土的潑灑現形留影。作者靈活運用化妝土的質感,鋪陳出自然界裡骨骼、化石與植物三者存在的源始與聯繫。
《對 I》67 x 28
x 22 cm
《對 II》42 x 24
x 15 cm
掛在牆上的兩對作品《對 I、II》,狀似西方家庭的客廳為炫富而展示的鹿頭標本。「標本」的製作緣起於十六世紀西方解剖科學當中,作為鑑別與生物分類之用的準備程序,然而林博裕使用了鳥頭骨的「翻模」作為動物標本主體,並在其上分別加了一對麋鹿角與一對垂下來的鹿角蕨以為對照,除了彰顯生物體間差異性的奧妙,也顛覆了人們的視覺認知。
《斑鳩》32 x 34 x 16 cm (單一)
《土地爺》68 x 46 x 103 cm
《斑鳩》與《土地爺》的創作靈感是鄉居生活偶得與紀錄,甚至可看成是作者的生活樂趣,親手塑出一件件的「玩伴」。台灣原生種的朱頸斑鳩在工作室外的水泥地上啄食,近看卻是小嬰孩趴在地上玩沙石;眼鏡蛇是稀客,將蛇與民間信仰的土地爺結合,打開蛇嘴才能找到朝拜的山徑階梯,轉換了令人畏懼的意象。在形象距離的跨越中我們閱讀著,尋找相似感的認知與距離感的張力,低高跳耀的視線與思緒,瞬間如經歷了一場冒險,意猶未盡。
【展覽資訊】
閱讀一本書去冒險
展出藝術家|林博裕 PO-Yu,Lin
展期:2020.5/1(五)~6/7(日)
地點:THZ Gallery 陶華灼藝廊旗艦館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尖山埔路45號
電話:02 2678 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