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中細語 ─ 盧嬿宇創作展
作者: 黃偉茜
殼中細語.盧嬿宇_01_飛行元件_標題.jpg
飛行元件 2017
 
殼中細語 ─ 盧嬿宇創作展 文圖 / 黃偉茜
 

 
殼中細語.盧嬿宇_02_羽毛殼.jpg
羽毛殼II  2017 (本圖取自〈小畫廊〉fb)
             展覽很棒,甚麼廢話就不多說了,反正「嬿宇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每次看她的展覽,從來沒有失望過。追蹤她的作品,就覺得這位藝術家不僅創新且富實驗精神,每每作品除了陶瓷外,更結合各式各樣異材質,如鐵、磚塊、壓克力板,這些結合毫不牽強,反而加深作品的厚度。比如在〈羽毛殼II〉和「飛行元件」系列中的磚塊,並不只是作為台座支撐,更重要是反映作者居住地宜蘭的新舊變遷,也是作者親自在那裏撿拾蒐集的廢棄磚塊,這樣的結合,除了在視覺上有輕重的對比之外,亦凸顯了藝術家對自身土地的情感關懷。又如2018年最新系列「墨跡測驗」中,〈螺旋〉底下有黑色壓克力板,〈擴散〉卻沒有,我好奇問藝術家何故,她說:「我原先也有搭配壓克力板,因為這系列作品是由平面墨跡圖形衍生成立體造形,我希望能把原始的平面圖和立體作品一起呈現出來,讓兩者有相互呼應的效果,所以把壓印出的墨跡圖案掃描製作成壓克力板。但實際擺放之後覺得〈擴散〉這作品高度偏低,加了壓克力板反而會干擾作品的光影輪廓,最後決定不採用。」可見在異材質的搭配上,盧嬿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為跨界而跨界,當意義與視覺效果有共鳴時,方使這些媒材相得益彰。
 
殼中細語.盧嬿宇_03_擴散.jpg 殼中細語.盧嬿宇_04_螺旋.jpg
擴散 2018 墨跡測驗─螺旋  2018
 
    
 
 
此外,她作品中許多地方看起來非常脆弱,或是感覺在燒製過程中會變形,也令我非常好奇。如〈無垠之境III〉,高度達98公分,她是如何超越窯的限制?細長的鳥足如何承受這高度和重量的?窯燒時如何支撐?又如〈墨漬測驗─螺旋〉,作品與台座間僅靠尖尖刺刺的魟魚骨架支撐,在土坯時如何素燒?〈羽毛殼〉的羽毛上,紅色和綠色的釉是如何分色分得如此乾淨?我把這些疑惑一股腦地問了藝術家本人,而她居然大方地分享了她製作過程的照片,並仔細地解釋她如何製作這些迷人的作品。利用不輸給作品精緻程度的支架,及精密計算後的組裝的,使作品看起來好像一體成形般完美,其間,藝術家的經驗值、巧思、細膩和解決問題的高超能力,在這作品製作過程照片中一覽無遺。
 
           
             無垠之境 III  2017
 
殼中細語.盧嬿宇_08_無艮之境製作.jpg 殼中細語.盧嬿宇_09_無艮之境製作.jpg 殼中細語.盧嬿宇_10_無艮之境製作.jpg
無垠之境III 製作過程    
 
 

                創新之外,盧嬿宇也是很有耐心的。比如「歧異獸」或「擬人貓」系列,都是已經進行了好幾年的系列了,但她持續增加這些系列的數量外,也在同中求異,每隻歧異獸或擬人貓都在細微處有變化;或是極具個人象徵意涵的人形面具,也在作品中不斷重複出現。這些元素已成為她個人的「註冊商標」,使作品極富辨識度。
     在〈羽毛殼〉的創作自述中,她提到:「創作這件作品時,我的腦海常浮現赫曼·赫賽寫於《徬徨少年時》中的一段文字:『一隻鳥出生前,蛋就是牠的整個世界,牠得先毀壞了那個世界,才能成為一隻鳥。』」無論閱讀她作品或創作自述,都能感受到這位藝術家既敏感又深刻的思考系統。據藝術家的說法,她總是習慣在半夜創作,似乎是夜的氣息,使她的作品充滿了濃厚的哲學氣質呢!

 
         殼中細語.盧嬿宇_07_異獸.jpg
            歧異獸  2016
 
殼中細語.盧嬿宇_06_容身之所.jpg
容身之所(局部)  2018
 
【展覽資訊】
殼中細語─盧嬿宇創作展
展期:2018.4/14-5/27
地點:小畫廊
地址:高雄市前金區市中一路166號
時間:週三至週日13:00-18:00
電話:07 215 0798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