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一段泥土路:李亮一的陶藝漣漪記事
作者: Khong Yao․圖/姚克洪整理提供 / 陶藝家: 李亮一 / 地點: 新北市
背景
30李亮一創作於八里工作室
30李亮一創作於八里工作室

1943年12月26日,李亮一出生於動盪的二戰時局,迎接他的是一個破碎的家庭。他的父親李德輝醫生被徵召參戰,成為太平洋戰爭的海上亡魂。從沒見過父親一面的李亮一,由祖母陳含目和姑姑們養育長大(註1)。浸染在虔誠基督教家庭,又是天生謙和的心性,養成他溫和體恤、誠實自律的性格,陪伴著他一路一生。

李亮一畢業於臺北延平中學,很有人緣。青少年時期也是他開始對藝術產生濃厚興趣的時期。曾先後跟隨張萬傳、陳德旺、李石樵、馬白水、李可梅等老師學習,持續至服役後終於如願以償進入國立藝專雕塑科(今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以下簡稱藝專)。這是從美術科雕塑組分離出來,新成立科系的第一屆(註2)。這時他已24歲,很自然地成為照顧年齡小他五、六歲同學的兄長,直至1970年畢業。從雕塑黑黏土到陶土,自此伴他一生。

藝專畢業後,李亮一進入臺北蘭州國中任教。此時他與新婚妻子李美美定居於臺北雙城街18巷12號二樓。這是一幢有著單邊、略顯狹窄的長樓梯間的三層公寓。這層二十餘坪的公寓是他的陶藝藝術生命的起點,故事也將延續直到他的晚年。

雙城街的故事

臺北「回歸線畫室」

1973年,藝專美術科的戴璧吟退伍後,北上創立臺北「回歸線畫室」(註3)。莫逆之交的二人,戴璧吟和李亮一都有藝術熱情和使命感,因此當戴璧吟隻身北上,計畫成立臺北「回歸線畫室」時,李亮一毫不猶豫地讓出自己充當畫室的客廳給戴璧吟使用。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木隔間臥室逐一被拆除,用以擴大教學空間。最終,李亮一覓屋另租,將整層房屋交給戴璧吟使用。

臺北「回歸線畫室」除了素描、水彩、人體模特兒、兒童繪畫等課程外,雕塑和試驗性質的陶藝,則是來自本行雕塑的李亮一於1970年向師大吳讓農教授學習陶藝後,在畫室添加電窯、轆轤等設備而開設。然而陶藝課並未開放招生,而僅作為畫室老師和助教間的試驗性目地。臺北「回歸線畫室」除了戴璧吟和李亮一外,有數名助教,如李長發、姚克洪、黃麗穎、黃明川等人。黃明川是臺大法律系學生,因著迷於藝術,而在臺大美術社團認識當時的社團老師戴璧吟。黃明川後來出國,進入美國加州Art Center和紐約學生藝術聯盟專研攝影,並於紐約成立個人攝影棚。返臺後從事電影和紀錄片創作至今。黃麗穎則是藝專雕塑科,畢業後從事專業兒童美術教育工作。

把住家讓給戴璧吟經營畫室,李亮一另外租屋居住的地點位於當時淡水線鐵道旁 (今士林捷運站附近)。於此,他認識了同樣租屋的鄰居蔡曉芳。畢業於臺北工專(今臺北科技大學)的蔡曉芳在這個時間正醉心於陶瓷釉藥的研究。他將釉藥試片等陶坯送到鶯歌,委託當地窯場代為燒製。往返二地不僅極為不便,而且窯溫與配方之間更難以互相搭配,整個過程經常造成人際和實務上的困擾。李亮一驚嘆於他在釉藥研究的呈現和潛力,乃力勸他自立工作室應該要有自己的窯爐設備,才能按照試驗需求去掌控窯溫,燒出與釉藥間相應的優秀作品。李亮一並將自己的轆轤轉送給蔡曉芳,這是後來開啟、成就一片事業「曉芳窯」的小故事,二人的友誼也自此一生不渝。後來,天母陶藝工作室教授拉坏的師傅謝武忠就是「曉芳窯」的當家師傅。李亮一後期的「八里工作室」大瓦斯窯也是蔡曉芳的餽贈。

約1984年前後,曉芳窯謝武忠走泥圖。
約1984年前後,曉芳窯謝武忠走泥圖。

陶珠工坊

1970年代,臺灣對外貿易起飛,禮品業欣欣向榮。臺灣唯一、每年僅二十多位藝專雕塑科的畢業學生出路多元,其中之一就是從事「原模」的雕製。優秀的原型師可以在小指甲大的木節土上雕塑出逼真寫實的臉型。李亮一的同學張孟龍更因此創業,自己成立禮品貿易公司。某日,張孟龍在知道李亮一做陶,就建議李亮一試試用陶土打樣,做一些珠串樣品,嘗試外銷訂單。李亮一憑著優秀的技巧和美感,在掌握西方民俗藝術的基本元素之餘,並沒有太以為意的製作了一些樣品,沒想到訂單竟然源源而來。此時,身負教職的李亮一遂於租屋處設立家庭工作坊,專事陶珠的製造。起初,自己的電窯容積有限,無法負荷大量訂單,只得將陶土珠子送至鶯歌,委託大窯代燒,每每日夜忙碌奔波。直到1978年間,陶珠事業穩定,李亮一決定離開教職,除了經營事業外,也想更有時間做自己喜愛的藝術創作。

天母陶藝工作室

孺慕之情―隨著歲月長大成人的李亮一與生母林敬子有了密切的聯繫。1978年傾,「陶珠工坊」的地點搬遷到臺北天母中山北路754巷,一幢生母林敬子名下的老舊洋式平房。這裡也是天母陶藝工作室尚未對外開放時期的地點。緣由是這樣的:1981年由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中日陶藝展」盛大展出。日方參與展出的陶藝家作品均為當年日方的一時之選,但是,臺灣參展的陶藝作品,在兩相對照之餘,顯得相形見絀。此一因當年國內沒有美術館,而以博物館空間展出藝術作品的大型展覽事件,在媒體和藝術雜誌間引發一片譁然的檢討聲浪(註4)。

李亮一在觀賞展覽之後,深深感慨,覺得必須有所作為,更思考著如何實現想法。他是一個行動派,覺得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先把搬遷到天母的「陶珠工坊」作為朋友相聚、談論藝術、以土會友的場所進一步開放,邀請藝術界朋友來參與創作。這個陶藝空間在開放之後,因無法和「陶珠工坊」相容混處,眼見工坊和陶藝空間各有其特性和需求,又正逢洋房面臨改建、必須搬遷的事實,1980年「陶珠工坊」和陶藝工作室雙雙搬遷到緊鄰的728巷,一幢五層双併樓房的二樓和一樓,而作為陶藝工作室的一樓含前後院及地下室約有近百坪使用空間。

天母陶藝工作室門口
天母陶藝工作室門口

天母陶藝工作室1981-1991

1981年天母陶藝工作室定名,正式對外開放招生。剛開始的設備只有幾張4×8尺的帆布面大工作桌,一臺真空練土機,二臺拉坯機(後擴充改用六臺馬達安靜的日本日陶公司的拉坯機),一座原是雙城街「回歸線畫室」時期,隨著他創業具有紀念性的老電窯,一座陶藝工作室的核心設備:一立方米的瓦斯窯。然後,很迅速有效率的增添坯架,建立休閒交誼展示空間,建立釉藥系統和球模機及噴釉、上釉等系統設備。

陶藝工作室的設備相較於繪畫工作室,雖然顯得複雜,但最為費心的關鍵,在於沒有經營模式的前例可循。更大的挑戰在於課程的設計安排,如何與軟體、活動和自由開放的精神互相結合和發展。這是一種一邊嘗試一邊修正的過程,要達到李亮一心中理想的開放精神和自由創作的目標,天母陶藝工作室的首位助手姚克洪如此描述:「1980年焦灼困頓的我,想做陶卻付不出學費。李老師簡單的說:『你幫忙整理工作室代替學費』。在看到我多做了活後,就塞了錢在我口袋,然後又說:『我看你這樣漂泊也不是辦法⋯。你來當我助手,住下來吧!你不是已經申請通過美新處(註5)的畫展嗎?好好準備作品吧!』」

隨後數年,在陶藝界裡各有所成的陳國能、唐國樑、杜輔仁、何桂芳姊妹、白宗晉等人,陸陸續續地加入助手與助教的行列。王俊杰和劉美瑛在李老師赴美時期,是扛下工作室營運的最後一棒。已故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如此說:「天母工作室不是我第一個拜師學藝的地方,但我會說,我出身於天母工作室。」而當年穿著國中制服做陶,現任於清華大學藝術中心的林甫珊這樣描述:「天母工作室很像是一個沒有宗教儀式的團契。」

天母工作室上釉間
天母工作室上釉間
天母工作室的品展示區
天母工作室的品展示區
天母工作室上課區
天母工作室上課區

是的!溫暖、信賴與和諧!「天母工作室」也是一個簡單、開放心胸的場域。這樣的氛圍很自然地孕育出一種眼界寬廣的學習環境。在那壓抑與渴望的年代,回頭一想顯得如此珍貴,如此殊異。生性溫和善良的李老師說:「我讀書成績不好,但我從來不亂丟垃圾,不亂丟一張紙屑。」乾淨明亮的天母工作室,除了日常的維護外,有定期的清潔打蠟,自然地讓學員養成尊重他人,整理好個人工作器材和檯面,留給下一位使用者的習慣。工作室幾乎二十四小時開放,提供自由選擇做陶的時段,更讓學員們逐漸形成各有特色風格的小團體,如:開朗多藝的郭家班、陶作帶著美式鄉村風的楊淑姬和他的姊妹、英語流利的蕭麗虹和外國人團、來工作室搭窯完成畢業製作的實踐設計科等學校的學生群等;而歐陽三姊妹中的歐陽雅宜是天母工作室第一個出國留學主修陶藝的學員;冷僻愛孤獨一族,如蔡根(蔡懷國)、陳麗敏、邵婷如;以蘇麗真為首的夜貓子們;年輕世代的白宗晉、張少岳和留美後定居並在美執教陶藝的陳國輝。還有一群畢業於藝專跨足作陶的參與者,如從水墨轉入陶藝的呂淑珍、出身西畫在李梅樹老主任口中惋惜的:「可惜!妳是女生」的邱雅惠、雕塑科的林敏建和後來以雕塑及陶藝專長任職國立故宮博物院科技室的孫耀騫;而西畫出身,任職於大同瓷器設計課課長的陳信華更以其專長教授平面、曲面釉上貼花製作技術;還有休假就跑來工作室,至今四十年依然做陶,成為陶友們醫療健康諮詢的白衣天使陳淑娟。

這是一個臺灣現代陶藝萌發的縮影。回顧當年,在很短的時間內,一個陶藝網絡,一張陶藝地圖在成形。甫從西班牙學成歸國的陳正勳工作室、蕭麗虹工作室和來學陶後即創立個人工作室的郭雅眉等,都與天母工作室緊鄰在同一條巷子。而附近還有王美雲、郭淑莉兒童美術陶藝工作室、陶藝家馮盛光工作室、連寶猜工作室、藝術家的小木屋、浮生散記、天母陶舍等,此起彼落的形成一個陶藝網絡。

1985年李亮一講習_泥土的生命力
1985年李亮一講習_泥土的生命力
天母時期經常舉辦各式活動,圖為公佈欄資訊。
天母時期經常舉辦各式活動,圖為公佈欄資訊。

直覺、前瞻

李亮一直覺而前瞻的在那個資訊侷限的年代,引進國際陶藝新思潮。滿架子的國外陶藝書籍、期刊和錄影帶,讓學生在窗明几淨、心神舒暢中閱讀與交流。同時,望向自己腳下的土地也是必然!尤其在日本陶藝參訪之旅後,李亮一這種心情更是明顯。1983年,天母陶藝工作室舉辦日本陶藝之旅,訪問益子燒濱田庄司故居、京都清水寺陶瓷團地、雕刻之森、日本大阪陶瓷研究所及東京都上野美術館等地,這是臺灣首次的國外陶瓷之旅。

日本之旅時,蔡曉芳提供「曉芳窯」燒製的銅紅小瓶,作為出訪的禮物,竟讓日本陶藝家驚羨不已!在拜訪清水寺陶瓷團地時,有一位當地很自信的陶藝家拿出他自豪的銅紅來鬥瓶,然而當二瓶放在一起,頓時讓他的銅紅瓶黯然失色,當下趕快收起來表示服輸。這也讓旁邊的團員對不擅言詞、率直天真的蔡曉芳更添加了敬意和自我期許之心

1983年7月日本陶藝之旅
1983年7月日本陶藝之旅
1983年7月日本陶藝之旅參觀益子土窯
1983年7月日本陶藝之旅參觀益子土窯

此段時期,陸陸續續,天母陶藝工作室舉辦了臺灣老陶窯巡禮、各地陶藝家參訪及野外露營柴燒活動。並邀請「中華陶藝」的翁國珍兄弟、北投「曉芳窯」謝武忠師傅前來教授拉坯技術。邀請日本陶藝家藤田修等人長期駐村。舉辦陶藝工作營和藝術講座,如加拿大陶藝家顏炬榮在臺灣首次的工作營。又如旅美陶藝家王盛辰駐村示範,傳授樂燒技術,引發往後臺灣普遍風行的樂燒潮。天母陶藝工作室自1982年起開始舉辦「醉陶展」於現代陶文化園、千巨畫廊、春之藝廊等地展出。1988年的「醉陶展―深掘之後」是李亮一旅居國外時期,由學員們自行籌辦,並編印作品專輯。

1983年加拿大陶藝家顏炬榮示範講習
1983年加拿大陶藝家顏炬榮示範講習
王盛辰樂燒示範
王盛辰樂燒示範
1982年第一次醉陶展
1982年第一次醉陶展
1984年醉陶展於千巨藝廊展場,圖中為蕭麗虹
1984年醉陶展於千巨藝廊展場,圖中為蕭麗虹
1985年醉陶展—來自地裏的風景。左起唐國樑、.何桂芳、姚克洪、張嘉廷、李亮一、陳國能、杜甫仁
1985年醉陶展—來自地裏的風景。左起唐國樑、.何桂芳、姚克洪、張嘉廷、李亮一、陳國能、杜甫仁
陶藝123封面
陶藝123封面

陶藝1.2.3

《陶藝1.2.3》專書的製作是一件歷經二年,從無到有,艱辛繁瑣的工作。李亮一指揮助手們,設計內容,分工撰文,分解各單項陶藝製作步驟、示範和攝影。他堅持在最大限度上以影像呈現製作一件陶藝的分解示範動作,認為這樣可以讓初學者更一目了然的學習。他這樣的看法也同時影響1984年,中華電視臺拍攝一系列陶藝家現身示範作陶影集的製作。該系列以各個陶藝家工作室和天母陶藝工作室為拍攝場景。

這本從近萬張攝影中整理挑選,由雄獅美術出版的《陶藝1.2.3》專書,經過無數再版,直至2023年雄獅美術出版社結束營業,一直持續流通。天母陶藝工作室陶友的群組如此回憶:「關於《陶藝1.2.3》,李梅齡是雄獅總編,是來談合作的負責人,攝影林日山的費用是雄獅出的。花那麼多時間,拍攝近萬張照片,這筆開銷不可能由工作室這邊付。七萬元買斷的製作費,在2年製作期間的雜支餐飲開銷上就花光了,製作細節也很繁雜。

一開始我對雄獅提出的條件是持反對意見的!七萬元買斷、沒有版稅的條件很苛刻。但李老師要做!他說:『臺灣沒有這樣的書,很必要!』於是我們就做了。後來,連我們要買這本書,一樣是市價,沒得打折。《陶藝1.2.3》的製作,很多材料準備、示範…攝影前置工作⋯,國子付出很多。…好久遠的事情了,…懷念起國子(註6)來了⋯。」

赴美、南加陶藝協會

赴美

李亮一作出赴美這個決定,讓周邊的朋友和學生感到疑惑。畢竟,這是一個極其重大的抉擇。事實上,在處於難以抉定,猶豫擺盪的心情之下,李亮一在一本筆記上密密麻麻的記下各種相關優缺點,衡量利弊得失。事後想來,讓他作出如此重大決定的關鍵因素來自一種自幼失父離母,孤雛渴望的召喚。他與定居美國加州的母親,彼此之間都有一種渴望彌補數十年生離的心底空洞。再加上當年,戰爭對年輕寡母所造成的創傷如此強烈而深遠!她希望兒子遷居。另一方面,一向隨順環境跟著感覺走的李亮一終究是順著好奇、想探究新事物、新世界的熱情與理想的牽引而舉家赴美。

1985年,李亮一終止陶珠事業,並將所有存貨賣給臺北波克公司。天母工作室則委由助手們接手經營管理。首站落腳於加州的聖彼卓(San Pedro)港市,然後又搬遷至洛杉磯的艾爾蒙提(El Monte)。1986年,李亮一的母親突然於黃昏晚餐前的小睡中離世。他與父親、與母親之間的緣分竟然如此艱難,如此淡薄。然而,撇開傷痛和生活諸多適應問題。在艾爾蒙提,他透過教會等網絡而逐步融入社群。

這時期,李亮一開始研究捏麵人技藝,結合他的雕塑造形素養,作為臺美人社群兒童美術班的教材。選擇捏麵人的傳統手藝作為教材,在他的內心,意圖很明確,就是他感受到臺美人文化根源的失落和需求。這個以煮熟的麵粉糰染色為材料,做出小動物的研發,成為他後來回到陶藝,發展成一系列暱稱諾亞方舟的小動物群像。也是他後來回到臺灣,在「臺北陶坊」和「八里工作室」的後期生涯,我們熟知的他的一塊生命拼圖。

 

南加陶藝協會

1985到1987年間,李亮一先後進入加州州立Long Beach大學和加州州立Fullerton大學,進修陶藝和陶瓷雕塑。個性使然,很快的,他的家在周末休閒時光成為藝術和陶藝交流的聚會所。進而與江榮彰、許偉斌等人,一起成立「南加陶藝協會」,以陶會友,凝聚一群包括畢業於國藝專雕塑科的楊平猷等藝術愛好者。

楊平猷畢業於藝專雕塑科,旅美前是楊英風的助手,在美國從事房屋裝修的工程工作。在他塞滿工具、無比雜亂的倉庫裡有一部電窯,偶而他做一些小雕塑,很隨意率性。某日他展示一件抽象雕塑,很得意地說:「這種帶褐黃的顏色是我塗油漆燒出來的!」帶著專注、讓人覺得穿透事務的眼神。楊平猷是一個原始佛教徒,他有一種敏銳觀察、洞悉人性的直覺,內在溫暖體恤,外在直接率真地近乎粗魯。他的生命態度與他隨意的作品完全貼合,讓人不禁聯想到某種禪人行止。

許偉斌是「南加陶藝協會」會長。他原畢業於臺北醫學院藥劑系,旅美後轉入以陶藝為主要素材的探討。他長期借助學校的陶藝設備發展個人創作生涯。這是當地窮藝術家發展個人藝術事業的普遍做法。後來,許偉斌回臺灣和陶藝家曹世妹結為夫妻,在金山成立工作室,陶藝創作之外,在木材、金屬及現成物等各種複合媒材的創作上極具創意。

江榮彰畢業於臺灣大學哲學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赴美後為生計轉修機械製圖,後進入Rockwell 從事美國太空總署太空梭的機械繪圖工作,江榮彰有3D立體概念直覺的天賦。1986年,李亮一和姚克洪在拜訪他在喜瑞圖(Cerritos)的住家時,無意間看到他畫的一些存在主義卡夫卡風的素描,都覺得他有創作潛力,都極力建議他入藝術領域發展。本愛讀書思考的江榮彰,一開始研習陶藝即廣泛地就相關藝術資訊做搜索研究,更因他到大學進修,認識不少美國當代重要的陶藝家,因而著手寫了一系列,十數篇以美國當代陶藝家及陶藝思潮發展為背景的專文,1990年前後,持續刊登於藝術家雜誌,也在美國陶藝月刊投稿。

1991年江榮彰引介美國陶藝家力普柯尼流(Philip Cornelius)來臺訪問,並在天母工作室舉辦幻燈作品賞析交流。之後,江榮彰在認識加州聖塔亞那學院陶藝系的培德柯萊甫 (Patrick Shia Crabb) 教授後,促成柯萊甫教授來臺訪問,更促成他於1997年前後在所屬學院為臺灣學生開設暑期陶藝進修班。培德柯萊甫的暑期陶藝進修班讓數十名臺灣陶藝學生受惠。「臺北陶坊」時期,李亮一的助手,後於中部設立「圳頭窯」個人工作室的王龍德就是當年的學員之一。

回到雙城街

1994年,李亮一從夏威夷回到他結婚時的第一個居住處_臺北雙城街的老公寓。一切似乎回到原點,一切也從這個原點再出發!

當年他將這個住家讓給戴璧吟開辦臺北「回歸線畫室」,隨著戴璧吟遠赴西班牙留學,這個空間由甫從德國返臺的音樂家林榮德接手。林榮德引進德國兒童音樂STUDIO 49教育系統,開設兒童音樂教室。這可能是臺灣首發以打擊樂為核心的兒童音樂教育系統。林榮德後來返回原鄉臺南繼續從事他的音樂事業。而後,這個空間轉由「藝術家畫廊」承接。當年的「藝術家畫廊」由幾個彼時活耀於臺北藝壇的藝術家共同合資經營,展出如:吳昊、陳庭詩、朱為白、林燕、李文漢、李錫奇、文霽、吳學讓、梁奕焚、顧重光、安拙盧、姜漢東和戴固等人的作品。以版畫創作為主軸的林燕,後來也經常來天母工作室創作陶藝作品,她的荷葉青蛙活潑靈動而討喜。林燕是啞生,率真而開朗,每次來天母工作室作陶,她的媽媽都陪著她,母女情深倩影,令人印象深刻。

 

「臺北陶坊」和「中華民國陶藝協會」

李亮一在這一幢闊別多年的雙城街舊居創立「臺北陶坊」。除了陶藝教學,也經營進口電窯、美國陶藝土料、釉藥和陶藝工具生意。一方面也積極參與歷經二十年,生機已形蔚然的臺灣陶藝生態。1994年,李亮一擔任「中華民國陶藝學會」第一任及第二任理事長陳實涵、蔡榮祐的秘書長。他義務提供公寓的三樓,作為陶藝學會的辦公空間和陶藝畫廊,展出會員作品。先後舉辦陳實涵、劉鎮洲、吳明儀等多人的個展或聯展。也藉由「陶訊」紙上畫廊專欄介紹會員作品。

「陶訊」季刊,這本輕薄、發行量每期二千本,封面由攝影家翁清賢攝影,姚克洪編輯,美編陳麗敏設計的單套色刊物,結合泥土蘊含的樸素雅致,在陶藝推廣具有實質作用,亦曾由教育部相關單位遴選,參加歐洲德國出版展。同時,李亮一也委由時任河洛半導體公司的設計顧問姚克洪成立「臺灣陶藝網」網站。這是有感於紙本印刷物發行量有限,普及率和經費、人事作業效率將會大量轉移至網路上;也是在網際網路的浪潮萌芽之初,思考漫長歷史、以人為本的陶藝人文底蘊,如何因應與結合必然的科技未來,如何在網路世界中電腦銀幕的純視覺窗口,展現陶藝手工漫長的歷史底蘊和時間感及面對電腦數位浪潮的變革牽引。在「陶訊」這本雜誌依然仰賴手工編印的時刻,正逢邁入數位攝影及電腦完稿紀元的興替點。

臺北陶坊招牌與小動物
臺北陶坊招牌與小動物
臺北陶坊空間
臺北陶坊空間
臺北陶坊展覽
臺北陶坊展覽
臺北陶坊時期_協會出版陶訊封面
臺北陶坊時期_協會出版陶訊封面
工具研發與改良_釉珠燒成架
工具研發與改良_釉珠燒成架
工具研發與改良_各種木刀組.下左為鋼網土坯修飾器
工具研發與改良_各種木刀組.下左為鋼網土坯修飾器

走入各地社群

隨著人事更迭,1998年李亮一和泰半理監事成員離開「中華民國陶藝協會」。退下來之後,除了專心經營「臺北陶坊」的教學與陶藝材料業務,他更廣泛的走入各地,將自己所學所知散播出去,這之於李亮一是一個明顯的轉折點。他四處走入各地,哪裡有陶藝活動需要有人參與、協助和教學,都可能看到他的身影。這段時期,他在私立大同大學兼任副教授,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文山社區大學、臺北縣立文化中心、鶯歌陶瓷博物館定期教授陶藝之外,也在各個陶藝組織、柴燒團體、暑期教師研習營中交流並傳授各種陶藝觀念與技法。

 

陶藝工具的改良和創新

李亮一的創意不僅限於藝術領域,也有不少針對陶藝工具的改良與創新。早在他成立「陶珠工坊」時,針對陶珠的燒製流程,從陶珠的上釉到窯燒珠架的發明,都讓整體作業簡化而有效率。在「臺北陶坊」時期,著手改良陶藝木刀組,使其具有優美造型和人體工學的考慮。他設計各種幾何模板工具,讓想要以陶板製作出具硬邊現代感的作品變得簡單。他將傳統藥丸製造機改良成製造「陶球」,用以動物小偶的製作。他也改良泥條陶管擠壓器,凡此種種改良的工具不少,而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三件一組的鋼網修坯工具,這是他完全自創的工具,可以做為拉坏作品的修坯刀,也可以用於不規則作品表面的整修,輕巧而實用。

八里工作室

1999年前後,基於業務倉儲的需求,李亮一在新北市八里荖阡路4-29號租用了一座百餘坪的倉庫。本質上是作為「臺北陶坊」經營陶藝器材、陶土釉料的倉儲。隨著雙城街原址的逐步遷出,也作為他的「諾亞方舟」陶藝動物小偶的生產中心。多年摯友蔡曉芳餽贈的大瓦斯窯就安裝於此,足以提供大型雕塑類作品的燒製。然而市場消長,隨著陶藝器材業務的萎縮,維持八里倉庫的租用空間顯得不符經濟效益,李亮一開始在此開設陶藝班。加上陶藝界朋友在此製作大型作品,及場地與大瓦斯窯的租用,消長之間很順理成章的,這個倉儲逐步轉型為具有陶藝交流與教學的工作室。

更在因應財務與工作型態的調配考量,2011年前後,「八里工作室」轉變為分區由核心成員分租認養,成為一個愛陶、愛藝術的鬆散結構。前後參加的成員進進出出,人數眾多。地利之便,在八里療養院工作,本身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科的邱碧霞於2011年加入這個陶藝空間,她如此描述:「『八里工作室』旁原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在貨櫃聯結車停車場未出現,64號快速道路沒開通那段時間,工作室二樓還能遠眺美麗的田園景色。」

「八里工作室」來來去去的人很多,有來利用工作室的大瓦斯窯創作,如邱煥堂、林敏毅等多位陶藝家。也有眾多老學員協助工作室活動的參與,如潘安儀、關文弘、朱葉清、江心蕙、郭宥騏、Erica Lee、李品潔姊妹、蔡惠瑜等人。更有長期參與、分擔工作空間營運的成員。他們不限於陶藝創作,如退休攝影師周錦德的書寫詩畫水墨。偶而出現的油畫家李寶隆似乎是為了擁有一種自由的私密感。劉雪娥、王詩光、吳岳三人是陶塑人像的雕塑家。輔大景觀系葉美秀和李姿蓉來此以陶土來做創意發展。周束音是長期跟著李亮一學習的元老級陶藝學生之一。游忠平於2011年加入,他很多創作都在八里工作室完成後續各階段的窯燒作業,李亮一支持他創立「臺灣陶瓷雕塑學會」。曾倩如是從「臺北陶坊」就跟隨著李亮一的重要助手和工作夥伴。她待人和善、做事細心,來工作室的人都接受過她暖心的款待,各項教學事務都由她打點以外,掃廁所、倒垃圾等,默默地做了二十多年,「八里工作室」的人都稱她是廠長 (整理自邱碧霞等人的描述)。

八里工作室活動,李亮一講說示範倩如協助。
八里工作室活動,李亮一講說示範倩如協助。
八里工作室學員做陶
八里工作室學員做陶
陶藝教育與藝術創作

陶藝的漣漪

我們無法單純以藝術成就的描述來下筆評論李亮一。他的藝術成就自有其意涵和定位。然而,他在陶藝教育上的貢獻如此顯著,相形之下,似乎隱沒了他在陶藝創作上的成就。某公部門單位在推舉優秀陶藝家的遴選會議中,甚至有遴選委員說出李亮一沒有甚麼創作之類的誤論。本文在時間軸的敘述裡刻意帶入相應的人事事跡,為一段過往的藝事標註出一個相較清晰的時空座標,或有助於更清楚的了解那一段陶藝故事。由於李亮一在當代臺灣陶藝發展中,因他的天性和行事作風,產出一場場一圈圈與人往來的漣漪。不稍微描述那些漣漪的波紋,很多過往曾經發生的陶藝蹤跡很可能就此隱沒。並且透過這些對應,更可以讓我們更了解李亮一因那些漣漪而模糊的創作原貌。前輩陶藝家楊文霓如此敘述:「李老師對陶藝界的貢獻和付出是我輩非常敬佩的推廣者。在四、五十年前陶藝拓荒的年代,他如一盞明燈,引導多人進入陶瓷工藝的個人式創作。1980年代探訪日本益子燒及接近1990年代曾拜訪他L.A.的住家,難忘他曾協助我多方面的資訊。」

 

陶藝教育

李亮一將紮實的藝術理念和技巧,依照造形原理,點線面的基礎發展成一系列基礎原型。這些簡化的原型可以隨著對象組合,套接出幾乎所有動物的形象。類似傳統捏麵人的表演示範,引發大人小孩興趣,寓教於樂中,其實隱含著實實在在的藝術種子。

所有的教育學習都有基礎課程。造形原理、色彩學這一類學科是視覺藝術基礎的根本。能夠從「點、線、面」,以陶土整理出一些基本、看起來簡單的元件,並結合出有結構,模擬寫實世界的動物樣態。這種功夫看起來理所當然,學起來興味盎然。李亮一這種從當代包浩斯藝術教育理念傳承,現代藝術教育基礎整理出來的教學法很重要,這是所謂的基本功!而且這種從學院走出來,以個人力量走入社群,主動散播,經常免費教授的作法絕無僅有,在旁人眼中簡直是個傻瓜。有學他這一套技術開班授徒者,眾多美勞教師從暑期進修課中學得,並應用於學童身上,在歡樂與無形中種下藝術造型的基礎觀念。看到別人因此獲益,李亮一就覺得快樂。

基本功!學習音樂、彈鋼琴要談練習曲,巴哈、貝多芬、巴爾托克等,一輩子一生的音樂生涯扎根於此。運動員、舞蹈家要拉筋,要隨時隨地做基礎鍛鍊。視覺藝術傳統的素描可能部分被攝影、被電腦影像處理取代,但「點、線、面」造形原理的基礎養成無可取代。造形原理、基礎結構等,這些隨著李亮一一輩子。他把這些融入陶藝創作和教學中,清晰有步驟的製作過程和處理技巧,讓學生一目了然。他分解動作,不厭其煩地示範如何以不對稱幾何概念去製作一個大物件。如何分析一條魚的結構,一顆水餃的基本組成元素,並藉以製作出一件陶作。

陶藝創作需要基本技巧,沒有技術就完成不了一件作品。然而,李亮一在教學之餘,不會要求學生一成不變的遵循那些步驟和技法。相反的,他鼓勵學生去發展、改變和創新。看到學生有不同創意的做法,他就高興。李亮一很容易同理,只看人事光明面,像孩童一般相信人。做起作品,也像孩童一般一下子就沉入泥土中。在為兒童準備教材時,已化身為孩童。從一組十餘件小陶塑、一片花瓣、一顆海螺、一粒蒜頭,件件逼真精美而完整。讓人感受到一種專注而沉靜的逼視,簡直就是一件獨立的雕塑品,而非僅僅是示範性的教材。

至於釉藥色彩,李亮一認為可以盡量使用釉藥製造業者的產品,就如同油畫、水彩不需要自己去製造油彩。他認同日本工藝家柳宗悅和陶藝家濱田庄司的觀念:「追求稀有釉色,私藏那些秘色的心理是不健康的。」油畫材料從中世紀,由畫家親手調配,逐步演變分工成材料商專業製作。色彩不再是秘技,而是如何應用,如何施展,如何貼切的呼應一件作品創作意圖的呈現效果。當代藝術創作在擺脫繁複的材料調製技術的學習之餘,有創意有特性的傑出創作的質與量,都明顯遠高於以往。人類的視力可以分辨一千七百萬色調,這些色調營造生命的色彩。現代陶瓷工業的釉藥研究和製造,雖仍不及繪畫的廣度,但已經勘可應付當下陶瓷釉色的需求。李亮一說:「也許,我們一輩子都用不完那些現成的釉色。」

因此,李亮一的陶藝釉藥教學,完全著重於釉藥基本概念、基本結構的養成。其重點在於讓學生了解複雜釉藥背後的基礎結構,讓學生藉以掌握釉彩在窯燒中的變化運用。他花費很多心力,就鹼性類礦物如:含鉀鈉的長石、氧化鎂或碳酸鈣,中性類礦物如:氧化鋁,酸性類礦物如:石英、氧化矽,這三類之間的變化,依據天母陶藝工作室慣用的燒窯溫度攝氏1280度,去燒出上千片試片。再根據鹼性、中性、酸性之間的成分比例的三角等比關係,挑選組合成類似色彩學顏色表的大圖板。大圖板固定於天母陶藝工作室的牆壁,並隨時在需要時指導學生。在這個基礎上的清楚理解,可確實幫助學員未來的進階發展,即使最具挑戰性的「賽格式釉藥系統」的基礎也根源於此。

藝術創作

李亮一以雕塑為起點,在陶藝、繪畫水彩、廟宇磚瓦浮雕和公共藝術領域都有所表現。陶藝教育以及活耀於各社群的表象,加上他對自己作品的去留不甚在意,其早期的創作,乃至天母陶藝工作室時期的陶藝作品,幾乎散失殆盡。在我的記憶中有一件他早期的雕塑印象,應該是1972年,他雕塑剛出生的女兒恩恩熟睡的臉龐,幾乎與嬰兒頭部等比例,巴掌大的作品記錄著那溫柔指尖的肌理觸感,逼真的呈現初為人父的好奇、詫異、喜悅和滿足!(近期就撰文期間詢問李師母該作品去向,然未果。)

李亮一畫了無數人體素描和水彩,這幾乎是他賴以思考的核心習慣。他在版畫領域也有所專研,少量的油畫作品,一些銅或不鏽鋼材質翻鑄的雕塑作品,數件大型的公共藝術作品,如關渡臺北藝術大學的大型陶雕(註7)。此外他的創作完全集中在陶藝素材領域。綜觀李亮一創作脈絡和理念,約可就「造形原理發展」、「自然觀察」、「從寫實走向抽象寫意」這三個領域來觀看。


造形原理的發展

在以「陶藝器物」為核心的創作上,李亮一經常運用造型原理的「點、線、面」為架構來創作,或者將之延伸至幾何造形的變化,造就一種對比韻味的視覺效果。這種築基於國民美學的創作形式,對於觀眾而言並不陌生。如蒙德利安宗教性的「垂直與水平」結構、「色域派(color field)」的抽象繪畫,又或近期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點」繪畫等。然而,這類無機性元素所引發的視覺效果和情感作用,端賴藝術家內在意識,主觀性的結構呈現,產生出一種微妙的無言的語言,一種個人氣質與思想在單純結構上的靈動。

李亮一在造型上追求一種平衡與變化的對比性,如高低、明暗、強弱、凹凸、厚重輕薄等。他似乎一輩子本能的,幾近固執的,追求一種「內在的和諧性」。這種「和諧性」與他的處世行為和他結構化的陶藝教育,彼此互相混合交疊的意像,形成一種中學美術教科書般,理當如此的可預期感。「完美和諧性」的追求,「真、善、美」三位一體的追求,混處在資訊世代、激情堆疊的當下,顯得如此「直白」,如此「日常」!即使那是一件完整性很高,功能性完美,造形嚴謹的好作品。

〈形形色色〉是一件裝置性創作。這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十數個單體隨機組合而成。每個土塊表面以俐落的鋼線做波浪形的自由切割成形,再加以整理、上釉燒成。單體可依照展示空間的調性做隨意的排列組合來展示。這件帶著無機性的抽象作品,因應環境光線、空間氛圍、托浪起伏、陰影對比,錯落地呈現多元的視覺效果。

以鋼線在土塊上做波浪形自由切割的技法,始於天母陶藝工作室時期。但李亮一這類的抽象作品極少,甚至是唯一。一般而言,抽象與寫實之間存在著不易跨越互通的障礙。從學院寫實一路走來,面對一堵純粹抽象精神的高牆,在人生的晚期,藉由早年的偶發技巧做出這件大型裝置作品。在欣賞之餘,讓人不免也聯想到表象之下,難以察覺的一絲斯人的自我回顧之情。

自然觀察

在自然觀察中,李亮一畫水彩。以自然的花草、藤蔓、果實作陶塑。透過紮實的寫實技巧將那些自然景物元素,視覺結構性的剪裁、組合、轉移成陶塑作品。追求作品整體的「和諧感」依然是他理想的核心目標。但在這類作品上,觀眾會被他營造出來的優美生動的自然意象所吸引,「和諧感」就在那裡。

1999年文山社大陶藝班的學生楊開朗如此回憶:「那年上雕塑課程,做黃金葛,但是看起來就是覺得怪怪的,您看到走了過來,伸出您的指頭,從葉背輕拱一下,瞬間我的葉子有了生命,變得生趣盎然,太神奇了啊!」。

自然是甚麼?自然不僅僅是完美的和諧性。李亮一了解這一點,但在他自幼浸染的基督信仰中,他深深相信和諧性是弭平人際衝突的道德指引,是通向完美藝術的道路。不太上教堂的他幾乎不談教義,對其他教派則是尊敬而好奇。透過自然觀察的轉移,在他的花草藤蔓陶藝作品中所展現的,是一位折翼天使對完美與和諧世界的描摹。

在創作〈落地的蘭花瓣〉之際,帶著些許落寞詩意的李亮一心中在想甚麼?我們很少看到他這類韻味的作品。從年輕直至人生晚期,長達近六十年的泥土生涯。李亮一作品給人的印象總是具有和諧之美,不狂暴不吶喊不極端,平和溫馨如其人。然晚年回暮中,千金散去走一回。回到原點的雙城街故宅,終也不免易主,這件無題,暫為其訂名〈落地的蘭花瓣〉的裝置作品,由大約手掌大小,無數看似蝴蝶蘭花瓣錯落聚散一地的作品,簡潔的透出一思淡淡了然的思緒。

有時不免要問:甚麼是寫實精神?李亮一一輩子服膺的和諧之美,那種融合基督精神、道德性的國民美學,終究可否全然的成就他生命的一切?漫長藝術史裡關於寫實精神的探究,總是一種無止境的逼視,而絕美的出現卻常是無可預期。藝術家一輩子的傑作通常就是那麼幾件。這件〈落地的蘭花瓣〉製作,以單一的元素堆疊散落,簡潔的意象中,被人意識著、思量著一種無言!

從寫實走向抽象寫意

「八里工作室」的邱碧霞眼中的李亮一是這樣的:「李老師在他的泥土世界裡是個頑皮的孩子,人體陶板創作中可以顯現他的態度,他將泥土壓、拉、延伸,利用凹、凸、質感肌理展現泥土的痕跡。

藝術家透過人體作為藝術探討核心是普遍的做法。漫長藝術史,直到上世紀初,後期印象派,表現主義之後,才有純粹抽象藝術形式的出現。這之前是寫實主義的天下。而自然的「物」與人體的「我」,乃至「物我之間」的藝術探討形式也從純粹寫實逐漸融入抽象形式。這種熔接在本質上是寫實精神與抽象精神之間的探討,也是「現象」與「形上/神」融合的企圖。李亮一從紮實的學院寫實訓練、人體雕塑出發,走向半抽象的寫意探討。泥土的質感、習性完全不同於平面繪畫和水墨書寫的特性那種瞬間、直接、明快的筆鋒。而充滿抗力、不同種類的泥土各有自己的性格,要順著一種泥土的土性,在陶板上藉由有機、變幻多端的人體形貌去表達腦海裏瞬息隱沒意象的訴求則相形困難。從1970年代,臺北「回歸線畫室」時期起,接續至他返國回到雙城街原點,至少二十餘年。李亮一的人體模特兒,素描訓練不曾間斷。持續的透過人體為媒介,探討活著存在著的線條和肌理背後的生命樣態,這是一種超越寫實世界,躍入他終極追尋和諧完美精神領域的企望。那個世界有頑皮和寬容,有激情和節制,有光!「八里工作室」一批未燒成的人體陶板土坯靜靜的堆放著,這是李亮一的終點足跡。

李亮一與人體陶板
李亮一與人體陶板
李亮一創作中—隨型花器
李亮一創作中—隨型花器
最後的房間

原來,臺北雙城街的產權早已易主,屬於親戚所有。在空間逐步歸還之後,李亮一在2017年遷居由小女兒怡穎為父母購置的居所。這個淡水新市鎮的新居實際使用空間僅十來坪。因為住家空間太小,乃於同一棟大樓租用一個空間作為工作室,這是李亮一私密的「最後的房間」。在他需要協助的時候,就由師母李美美,以及從「臺北陶坊」到「八里工作室」跟隨李亮一超過25年的助手曾倩如就近照料。隨著身體有恙的歲月,開始經常進出醫院的他,沒有因為病痛和逐漸衰退的體力終止創作。即使住院依然半躺病床作畫,一出院就直接到他的私密房間埋首泥土,依然到處講學授課。2023年9月5日,李亮一留下數目龐大的素描、水彩、金屬材質作品、手稿和六百餘件陶藝作品,留下他「最後的房間」裡等待他的桌面和「八里工作室」等著他的七堂雕塑課!

陶藝是甚麼?近百年的現代陶藝史,啟蒙原因之一是來自西方赫曼•赫賽「東方之旅」式的幻想與個人生活方式的追尋。一種沒有宣言,沒有雄辯的實踐。相較於既往主流藝術定義,現代陶藝具有明顯的工藝性質。而且就各地不同的傳統,呈現出各自的工藝技術和美感。隨著時間演遞,現代陶藝家一方面受當代主流藝術思潮的影響,一方面承接各自身處的傳統技藝和形式,在混融之間探求個人風格和時代意義,並在後現代的拼盤中溶解、形變、合體。李亮一一生的陶藝教育和創作,躬逢此時。含著理想主義信仰的榮光,外覆著類似世俗化運動、國民美學、美術課本式的表徵。這是臺灣現代陶藝萌芽與發展過程中,一段完整且真實的樣態,一種無可忽略的足跡。

32李亮一於淡水寬庭工作室教陶
32李亮一於淡水寬庭工作室教陶
最後房間,淡水寬庭工作室。
最後房間,淡水寬庭工作室。

◆註釋

註1:李德輝醫生罹難。李亮一的祖母首肯年輕媳婦再嫁,但捨不得疼愛的孫子面對生活難測的未來,更希望保留李家血脈。這是出身滬尾北新庄破布子腳(今淡水北新路天元宮附近) 個性堅毅的祖母陳含目(憨滿)的明理與為難。


註2:李梅樹為聘請出身東京藝大壁畫修復科的陳景容回國任教,將美術科主任職位讓給陳景容。並費心爭取將美術科雕塑組獨立,升格成國內唯一的雕塑科系。李梅樹此藝壇美舉,更與他投注心力於修建三峽清水祖師廟的藝術成就,互相輝映。


註3:戴璧吟服役時期閒暇之餘在嘉義市民生北路設立「回歸線畫室」。「回歸線畫室」的名稱來自戴璧吟服役的單位駐紮於嘉義水上機場,因機場鄰近北回歸線,戴璧吟經常路過附近的北回歸線地標,因而觸發他以之為名。威權統治下的年代,這個畫室名稱引來治安單位的注意。一度被懷疑有涉及統戰之嫌。


註4:相關報導見當年報章媒體及《雄獅美術》、《藝術家》雜誌


註5:美新處為「美國新聞處」(USIS)是「美國新聞署」(USIA)的前身。此一支持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家海外利益的獨立外交事務機構,在「講述美國的故事」(「Tell America's stories」)這一宣傳口號下,緊密配合美國的外交政策,發揮其國際傳播和交流功能,對外宣傳美國的政策及價值觀,成為美國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摘自維基百科「美國新聞署」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E%8E%E5%9B%BD%E6%96%B0%E9%97%BB%E7%BD%B2 。在臺美新處為當時現代藝術、文學的重要發表場所與交流窗口。


註6:國子,陳國能(1959~1996)。出身新竹師專美勞科。天母陶藝工作室第二位助手。為藝術辭教職投入陶藝創作,於1987年成立個人工作室,惜英年早逝。代表作:「山在虛無飄渺間」。另有長期認真,每週從金山遠來天母工作室上夜間課,後任鶯歌陶博館籌備處主任及首任館長的吳進風(1957-2004)也英年早逝,特此誌念!


註7:李亮一參與公共藝術創作,大約集中於2000年後的十餘年間。除了2002年位於關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陶藝浮雕之外,材質都為鋼材彩色玻璃的結構性作品。如:2011年彩色玻璃設置於板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3年彩色玻璃、鋼製雕塑設置於南投集集國小、2013年彩色玻璃設置於心北市林口區公所民眾服務中心,〈花枝舞曲〉設置於新北市新莊聯合辦公大樓。


◆延伸閱讀

1. ■ 蕭麗紅與天母陶藝工作室:

https://www.facebook.com/ceramics.art/posts/pfbid0VeUmkLEqMYuSj5bk3wbPAkD4GUNGnv6Rj4vFhJ4nBNrD48tbBVwgLCjxGFizmeaEl?rdid=tj2vk7Mk4kTAhX8q

2. ■ 江榮彰其人藝術:

https://www.facebook.com/ceramics.art/posts/pfbid02PHiz9BfUKzXMbceuqbsouKAwA4B4Py43AL663yb7wapdNfPmtHwWJF3Fj7pYE4KUl


▊展覽資訊

李亮一紀念展 走過一段泥土路

開幕活動:2024.11.22 PM 14:00

展期:2024.11.8-2025.1.12

時間:平日9:30-17:00;假9:30-18:00(展覽期間館休日12.2及1.6)

地點:鶯歌陶瓷博物館/1 F陽光特展室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