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得不自然的解讀:藝術家呂巧智的陶之演繹的向度
作者: 莊秀玲 • 圖/呂巧智 / 陶藝家: 呂巧智
呂巧智 (非)自然裡的方言 2024 尺寸依場地而定 智邦藝術基金會贊助
呂巧智 (非)自然裡的方言 2024 尺寸依場地而定 智邦藝術基金會贊助

「我的作品橫跨多種領域,包括繪畫、陶藝、裝置、參與式藝術及複合媒材。喜歡藉由不斷探索材料主體及突破行為的邊界,去記錄個人對周遭事物的解讀,持續對關切的環境人文議題提出叩問。也透過研究建築、自然及人類文化,在處理作品質感和主題概念、想像與現實之間,實驗各種可能性。」
〜呂巧智

學陶歷程

1994年生於新竹的呂巧智,父母經商,家中還有一弟一妹;自國小四年級開始即獨自參加寒暑假國外遊學團,國中就讀美術班,高中二年級到美國密西根州的私立高中交換學生,大學自加州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畢業,主修藝術創作。大學教授們鼓勵學生先發想創作概念,再尋找表現的媒材,因此她經常使用不同媒材創作,後因陶藝作品受到老師的鼓勵,又大四這一年受推薦到陶藝與金屬藝術家Peter Shire(1947年出生)的工作室擔任假日助手,對陶瓷有更多的了解。當時70歲的Shire從事創作也量產器皿,創作與生活皆十分規律且自律,也為自己安排許多活動,曾希望她畢業後留來幫忙。但思鄉情怯的她,畢業後不久便返台定居,陶瓷成為她創作的重點媒材,但不是唯一。

呂巧智 Open Up the Cabinet of Curiosities 2018 陶、釉、纖維 37×24×51cm
呂巧智 Open Up the Cabinet of Curiosities 2018 陶、釉、纖維 37×24×51cm

2018年回到台灣後的呂巧智,先於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擔任國際駐村藝術家助理1年,期間執行了4個駐村計畫,同時協助籌辦第48屆聯合國國際陶藝學會 (UNESCO—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 IAC)會員大會,以及2019年「飲食物語」特展中「換器計畫」的企劃與執行。

2020年底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對任何一個人來說,生活秩序與價值觀都產生極大的變化。呂巧智於2021年獲選為鶯歌陶博館駐村藝術家後,即期許自己每年都能執行一駐村一個展的計畫,同時積極參與各類競賽與展演活動。如2022年她獲文化部選送荷蘭歐洲陶藝中心駐村及個展;2023年於臺南水色藝術工坊駐村及個展、於日本信樂陶藝之森駐村;2024年於新竹市鐵道藝術村個展、於比利時陶藝家Nathalie Doyen的工作室駐村;2025年預計於鶯歌陶瓷博物館個展;2026年預計於加拿大Medalta 陶藝歷史園區駐村等。她提及,積極尋求國外駐村創作機會,是希望能藉由融入在地生活,體驗不同城市的人文風情,也期許以一己之力促成臺灣與其他國家的連結與交流。因疫情關係,她也於2020-22年間自願到尖石偏鄉小學當任志工老師,每周四小時陪伴學童捏陶,同時也指導他們參加鶯歌陶博館舉辦的全國兒少陶藝獎,連續兩年取得優選成績。

在每次國內外往返的旅程中,令她感受衝擊的是,竹北住家附近因新建大樓林立,孰悉的生活環境與景觀快速轉變,原本屬於大自然的空間越來越小,巨大的陌生感與不適應襲來,讓她不由地反思著傳統建築裡與自然共生的安居思維。於此,在創作中探索生命的循環與歷程中,她希望能將生活裡的實際感受融入作品中,也期待不僅從視覺、觸覺,也從聽覺、嗅覺甚至味覺的形塑,與觀眾進行對話、產生共感。

呂巧智 換器計畫 2019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攝於鶯歌陶瓷博物館「飲食物語特展」展場
呂巧智 換器計畫 2019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攝於鶯歌陶瓷博物館「飲食物語特展」展場
呂巧智 FLORA 2022 瓷、落葉 尺寸依場地而定 文化部贊助
呂巧智 FLORA 2022 瓷、落葉 尺寸依場地而定 文化部贊助
你願意交換的是……

2019年「換器計畫」是呂巧智第一件參與式的創作計畫。在陶博館「飲食物語」特展展間一隅,於一環狀的開放展櫃中、在一對一的交談桌上,呂巧智逐一陸續地聽著從網路上徵集而來的100位民眾,講述他們所帶來的食器的故事,與所要交換的器物與故事;漸漸地,展櫃上擺滿了民眾帶來的各式食器,後方牆上也貼滿了每一個食器的故事,分享給觀眾們,展覽結束後再分送給新的主人。此藉物睹情的計畫,沒有預設方向,是由彼此陌生的民眾自發地參與、分享與選擇下進行;器物的交換與故事的分享,孰輕孰重?是人與人的情感交流,抑或是有形與無形價值的交換,又此之背後,交換、交流的是器物本身、人我之間純粹的情感,抑或是複雜交疊的人我社會關係。展示台上的器物已呈現出多元的樣貌,社會關係網絡、價值觀亦然。

呂巧智 換器計畫 2019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攝於鶯歌陶瓷博物館「飲食物語特展」展場
呂巧智 換器計畫 2019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攝於鶯歌陶瓷博物館「飲食物語特展」展場
具象且據實的感知情狀

呂巧智2020年創作的「人仌从众」系列,緣起於2019年4月巴黎聖母院大火、同年9月接著澳洲叢林大火的新聞,又2020年末全球新冠疫情爆發,迎面而來是人類實存的巨大危機與恐慌感。她以向陶博館駐村陶藝家Tip Toland學得的寫實刻繪技巧,將從電視上看到或從朋友口中聽到,有關人們表達悲傷、失落之情緒的樣貌,以白瓷土具象地雕塑刻繪出半身像與臉部表情,以期能直接無誤地達傳遞相同情感,也表達相同的認同。而2020年的〈手無縛雞之力-嗨Covid-19!〉,則以人頭與無毛雞身、頭大身小的組合,寫實刻繪了哭喪著的臉、無所遮掩的光頭肉身,且孤立於無轉圜空間的蠟燭之上,是諷刺也是悲憐人類深陷於作繭自縛的困境。

呂巧智 手無縛雞之力-嗨Covid—19! 2020 陶、釉、壓克力 33×30×120cm
呂巧智 手無縛雞之力-嗨Covid—19! 2020 陶、釉、壓克力 33×30×120cm
06呂巧智 人仌从众1/100 2020 白瓷 15×12×17cm
06呂巧智 人仌从众1/100 2020 白瓷 15×12×17cm
07呂巧智 人仌从众9/100 2020 白瓷 15×12×17cm
07呂巧智 人仌从众9/100 2020 白瓷 15×12×17cm

另,2021年〈Chill〉以藍天白雲、仙人掌、蜿蜒公路與太陽等簡化的抽象圖騰,作一有機的排列組合,傳達一輕鬆諧趣的浪漫情懷,記錄著自己對加州學習與生活的思念;而〈一籃好運〉,則是將日常琅琅上口的吉言古諺:「好彩頭」、「大吉大利」,幻化成具象的象徵圖騰,直接表達祝福之意。

呂巧智 Chill 2021 24×12×28.5cm
呂巧智 Chill 2021 24×12×28.5cm
呂巧智 一籃好運 2021 26.5×8×30cm
呂巧智 一籃好運 2021 26.5×8×30cm
自然地感受自然
呂巧智 FLORA 2022 瓷、落葉 尺寸依場地而定 文化部贊助
呂巧智 FLORA 2022 瓷、落葉 尺寸依場地而定 文化部贊助
呂巧智 從天堂墜落 2023 陶、纖維 35×32×33cm
呂巧智 從天堂墜落 2023 陶、纖維 35×32×33cm
呂巧智 迎向太陽的光 2023 陶 59×59×64cm
呂巧智 迎向太陽的光 2023 陶 59×59×64cm

在新冠疫情稍微趨緩的2022年9月,呂巧智出發到荷蘭歐洲陶藝中心,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駐村創作計畫,作品《FLORA》即是此行的成果:「三朵巨大的罌粟花朵用含苞待放、盛開和凋零演繹生命週期」。這比人還大的三朵花,為了加強花瓣的支撐力並預防燒窯過程中坍塌,於陶土裡摻入熟料、製作額外的支撐架等,共計使用了一噸的土,又因荷蘭天氣乾冷、作品乾得快,得與時間賽跑,是高度勞動、耗體力的製作過程。

她以泥土完成花朵的塑造,以真實的落葉鋪陳大地,是與大自然同在的選擇;將花朵的量體放大,表達人類是渺小的,在大自然面前應該更謙卑,也能形塑觀者被大自然懷抱的感受。又為了增添觀者進入作品的儀式感,除了走動時與落葉摩擦的聲音外,她增加了互動式裝置,讓不同的花瓣被輕敲擊、發出如頌缽的規律聲音;因為陶土花瓣厚薄不均,敲擊的響聲略有不同,此起彼落的頌缽聲很有禪境,主要緣自作者小時候經常陪母親到新竹山上的禪寺,她在那裏感知到內心的平靜。「從物種共生去期盼新生態的願景,感受生命循環,讓我們對土地的反思產生完全不同的經驗與詮釋。」這是她心中的盼望。

2023年〈泥雨後的花開〉、〈迎向太陽的光〉、〈從天堂墜落〉則是作者在台南水色藝術工坊駐村創作的作品,延續以花、以大自然生命力為主題,這些以單一深色的陶土塑造的小花,或從磐石長出來,或表現出根莖盤錯交疊的勁力,傳達對大自然的敬意與對生命力的讚嘆。


不自然地看見自然

呂巧智於2024年前往日本陶藝之森駐村4個月,完成〈(非)自然裡的方言〉、〈衷曲-燈光下的紀念品〉及〈開燈也是一種暴力〉等作品,後由智邦藝術基金會贊助將作品完成帶回台灣,於新竹市鐵道藝術村之「我們來自同一個地方」個展中展出。

作品延續過去探索人類與自然之關係與狀態,但在日本、在更為接近大自然環境的工作坊裡,呂巧智強烈感受到人類與自然之間不對等、不一樣的關係;她經常在夜裡發現,玻璃窗外不斷有飛蟲撲光壯烈慘死。她意識到,人類為了己利,讓大自然發生許許多多的不幸,一如〈開燈也是一種暴力〉,她以猶如告別式場景的空間布局,觀者踏上紅地毯、走向進入作品裡,左右兩側表述的是大自然相生共榮的關係,後方作品則突顯了光源上的飛蟲屍體,精準地傳達人類無知與無理的情狀。

而〈(非)自然裡的方言〉一作,由多件與人類同尺度、表面披覆青苔的陶人塑像,被安置於許多室內植栽及大量枯葉所營造的空間裡,有立像、打坐者,有安詳趴臥於植物旁。作者與聲音藝術家陳昱榮合作,在作品裡安置了數組偵測環境水分乾濕度的機械裝置,當空氣相對濕度較高時會發出急躁的響聲,乾燥時則是比較平穩的聲音。由於展示現場的燈光較為幽暗,為了讓綠葉植物存活,早中晚皆需要噴水,晚上必須打亮燈光,讓植物有充分的照明,才能存活。如此日夜顛倒了植物的生理時鐘,又現場忽高忽低的低頻噪音,直指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緊張、不舒服的關係。她想要提問是:「是什麼使自然得以自然?現在的自然還自然嗎?我們呢?我們還自然嗎?」

呂巧智 開燈也是一種暴力 2024 陶土、日光燈、昆蟲標本、木桌 尺寸依場地而定 智邦藝術基金會贊助
呂巧智 開燈也是一種暴力 2024 陶土、日光燈、昆蟲標本、木桌 尺寸依場地而定 智邦藝術基金會贊助
呂巧智 衷曲-燈光下的紀念品 2024 180×70×100cm 智邦藝術基金會贊助
呂巧智 衷曲-燈光下的紀念品 2024 180×70×100cm 智邦藝術基金會贊助
呂巧智 (非)自然裡的方言 2024 尺寸依場地而定 智邦藝術基金會贊助
呂巧智 (非)自然裡的方言 2024 尺寸依場地而定 智邦藝術基金會贊助
生命在微不足道處,奮力且精彩地存在著

對媒材選擇沒有設限的呂巧智,使用陶土創作的表現自然地是自然且自在的,且更願意且大膽試驗了多元陶瓷媒材的表現與多元媒材的加入;她自我期許著,更完美、精準地融入聽覺、嗅覺等感知的收攝,強化與觀眾的互動,傳達更多元的訊息。而在她所關注的議題上,她展現了她的自信與真實感受,有一股勇往直前的態勢,領著我們去感受大自然裡,生命在微不足道之處,一樣有奮力且精彩的存在,值得成為我們的立命之道、生活準則。

文 / 莊秀玲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第5921期(2024.09),頁382-385。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