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凸顯多層色釉色的交疊,斜切面的刀鋒自然成為一種常用的手法。那個刀下的節奏就像水墨山水樹石的皴法來來去去,當在抽象圖案中的細節注意到這點時,立刻連結到賴美華老師隨時順手的素描手法。他們各自在不同的工作室,使用不同的媒材、創作不同的主題,有著不同的情緒流動,而他們的手指尖總是以類似的姿態,隔空,牽引著相似的節奏與線條。一者堆積層次,一者消去堆疊,不論有意或無意此間的相似與互補,隱約纏繞在有形與無形的畫面上。
在蘇老師過世後要約賴美華老師談蘇老師,一直讓我覺得很不知所措,雖然老師一直說著沒關係,也很樂意。但我知道在她初期不時說出的:「沒想到是這樣……」的背後,有著我們無法理解的那份連結。
或許在臺南真的有諧音梗的糾結,揣寫著這些畫面時出現的「皴」、「纏」字眼,除了手部動作的連續動作與時間性,兩位創作者作品畫面各自封閉與開放的連續圖樣之外,同時一直讓我想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