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彩撒上點點潑墨 李俊蘭
作者: 賴佩君 、圖:李俊蘭 / 陶藝家: 李俊蘭
李俊蘭 茶具組 2014 20×20×4㎝
李俊蘭 茶具組 2014 20×20×4㎝

1975年生於嘉義竹崎的農村家庭,李俊蘭從小喜歡畫畫,就讀高職美工科時,接觸了陶藝課程,從此鍾情陶藝,迄今不曾中斷。退伍後即進入商專二專部商業設計科進修,一年後參加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為期兩年的漆藝傳習課程,又隔一年(1997年)獲贈一座電窯,於是將自家山上農舍改建為陶藝工作室,並向林錦鐘學習釉藥,積極參加比賽;在多次優選、首獎的鼓勵下,1999年陸續添購瓦斯窯,也開始接觸柴燒,嘗試自己蓋柴窯。

2003-2009年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進修時間,曾於美國學習蓋柴窯、燒志野釉與鹽釉作品一年,於日本學習漆藝半年的同時,課餘時間隨日本陶藝家學習茶道、茶碗製作與樂燒;異國文化與生活上的差異,讓他對實用陶藝的價值與內涵有更深刻的體會與認識,也更具信心。

碩士畢業後,於家鄉成立「蘭山窯」品牌,創作質樸自然的柴燒生活器皿,並以協助蓋柴燒的方式,投入各地社區營造的推動。他以「竹崎」和「龍眼」為意象,開發具在地特色的「木筀圓崎燒」;以自家果園內的龍眼木為薪柴,帶來偏綠色的層次與紋理。交遊廣闊的他,樂於與各地陶藝家一同工作,在交流中激盪出新的美感思考,例如作品表面的平行刻紋,可以追溯到他於美國駐村時至陶藝家Ken Bichell工作室交流的影響,近年則漸漸走向金銀彩或及淡淡落灰的效果,無光澤的黑點如墨色潑灑於於金色之上,帶來強烈的視覺對比。風貌豐富多變,廣納各種可能,就是他創作最大的特色。


多方試驗造形和釉色
李俊蘭 茶具組 2014
20×20×4㎝
靈活運用駐村時接觸到的志野釉與鹽釉等技法運用於作品中。
低調放拙,回應山居生活
李俊蘭 花器 2011
30×30×35㎝
剛回到山居生活時,作品融入生活節奏,以含鐵高的本地土創作,器型略有厚度,無多餘裝飾,質樸自然。
黑斑結晶如點點潑墨
李俊蘭 花器 2014
20×20×35㎝
約2014年之後,他開始採用日本瓷土及紫紅土,作品較為細緻,利用高溫強還原產生的黑色結晶,表現獨特的墨韻效果。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