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回國後,我很幸運地進入故宮…..」,在一個溫和暖陽如楊文霓老師的午後,我非常幸運地得到一個機會,能一窺大師的工作室,並閒話家常。老師雲淡風輕地敘述著她的生平,所用的詞不外乎「剛好」、「幸運」、「碰巧」,但在這幾年闖蕩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一位愈有成就的人,通常都會選擇愈謙遜的用語來描述自己,而這輕描淡寫中,當初都是不知歷經了幾番努力與掙扎!
而這些溫柔敦厚的修養,在在都從楊文霓老師這次的個展作品中體現出來。此次個展,我想是老師在這幾年的公共藝術參與後,所淘洗、留下的精華,因此以陶壁展現為主。走進展場一樓,簡單的淺灰色清水模與乳白色地板,將老師色彩豐富的陶壁襯托得更加明艷動人,綠葉、紅果、白雲,如風吹過般在牆上恣意流動,彩色斑爛,但並非野性不羈,反而因黑、白的調和,有種溫潤在其中,令人如沐春風,一如放在中央的綠色蓋罐、馬與黃椒壺。蓋罐與陶壁一樣,能看出楊老師是熱愛自然的人,即使只是小小的罐,卻仍有山、海、風、雲等自然元素揉合其中,配合罐身方向不同的動態,好似訴說著自然的各種狀態。馬與椒壺,則可看出楊老師在故宮的脈絡,胖胖的馬身和張嘴微笑的表情,應是來自漢馬造型,而黃椒壺的標題則寫著「椒 注子」,都能感受到老師試著轉化古老文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