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像的自然—談Undertones of Earth大地細語:梁瀚云創作個展
作者: 張碩尹 / 陶藝家: 梁瀚云 / 地點: 臺南市
展區一景
展區一景

「Undertones of Earth大地細語」是梁瀚云於臺南市青青土氣的最新個展,本展作品承襲過去揉合自然的母題,搭配原先空間混雜多樣的特色,對於觀展者而言,自然之感受是真切原初的,而保留原初狀態的空間也得以襯托展覽整體氛圍。以陶土作為創作媒材固然在某種層面與自然系譜相連,但觀看梁瀚云的作品,混入植物的莖幹、簡單裁切的木塊,儘管物件最終已燒製完成,蘊含自然生長的動能並未消散,創作的語境如同踏訪自然一般,進入由梁瀚云所打造,生長尚未停歇的「大地細語」場域。

生機

每當面對到材質本身的狀態,「自然」理所當然成為一種相對性的辯證關係,此時所談及的辯證關係,可被視為一種材質本體遭遇展覽母題的雙重詮釋。首先,地面上散置九塊以白色為基底近似於方形石塊的物件,後方則有類似塊根植物物件由地面連結牆面的裝置作品,地面與牆面之間由植物的莖幹蜿蜒相接,你是如何想像物件與自然的關係?對於梁瀚云而言,物件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顯然是獨立存在,但其本源卻始於自然系統,追溯其過往創作脈絡,物件、組合、散置都是曾經操作過的方式,行走在空間觀察物件之間的距離、空間感受,秩序隱隱地潛伏在場域之中,物件卻在摻入植物枝幹後模糊了人為介入的信號,你可以看見歪斜站立的、全然倒塌的抑或是昂首站立的,種種的調度抹消了人工與自然的界線,場域中的生機蓄勢待發;此外,回到作品的材質本身,總是得以作為一種理解方法,撇除以土作為主軸的組構外,梁瀚云挪用的植物阿勃勒卻也供給更多的理解可能,阿勃勒擴生的方式不僅有播種,扦插的方式也同樣可行,並且生長相當快速,重要的是其花素有「黃金雨」之稱,不論是花色亦或是快速生長的特性,都再再地回應到生機盎然的期盼。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材是本質

是的,「自然」是作為陶瓷媒材創作者首先面對的問題,材料的本質是源自於自然,但終究因應不同創作手法而產出不同的成果,此刻,物件生成的樣貌以一種純粹自然的樣態呈現,腦中對於材質的認知催生出物件是否經過燒製的疑惑,龜裂的土塊看似脆弱,是因應著植物的生長而裂解,端詳裂解的開口時,前一刻燒製與否的疑惑已全然不在重要,換言之,天然植物根莖、枝幹的介入時,自然供給力量之轉介是直覺的感受,但倘若僅是將自然生長樣態完整挪移至展演空間,該如何拓闢出美學的反思,為此通過色彩的調配,確立了物件本身的主客順序,比如「白」,並非全然的白,而是在白的變化上工作出不一樣的變化性質,可以看見時間、肌理、觸感上的細微變動,觀者不僅可以藉由根莖生長的方向感受時間,同時在雕塑物件本身的特徵來感受。

展區後方與阿勃勒相結合的作品,物件置於地面並和牆面連接。
展區後方與阿勃勒相結合的作品,物件置於地面並和牆面連接。
放置於地面以白色為基底的方形物件裝置,物件融合天然植物莖幹,由九個物件所組成。
放置於地面以白色為基底的方形物件裝置,物件融合天然植物莖幹,由九個物件所組成。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萌芽
放置於地面以白色為基底的方形物件裝置,物件融合天然植物莖幹。(局部細節)
放置於地面以白色為基底的方形物件裝置,物件融合天然植物莖幹。(局部細節)

觀看本次的展出,為求理解梁瀚云創作的脈絡,對於過往的創作軌跡避而不談恐有理解斷裂之虞,因此我們回顧其過往的展出作為參照,例如2022年臺南新藝獎於索卡藝術中心展出的作品大多以較小的量體組成,以採集物件作為媒材燒製出像是種子、根莖的碎塊,那是一股尚在孕育的狀態;然而,2022下半年度於總爺藝文中心的個展則展露了不同的風貌,物件與植物融合的系列開始發展,異材質之間的搭配並非一種跳躍式的轉向,可以看見初期此系列嘗試採集不同紋理、色彩進行組構,雖然同樣可以回應到自然與藝術家本身的連結,但因為使用較多樣的手法進行表現,讓觀看者會更著重在物件所提供的訊息。回到本次展出,梁瀚云將多樣紋理、色彩的物件整理歸納出同一性的形式,搭配上運用嫻熟的自然植物元素,讓觀看者更輕易地能夠進入由他內心情感灌溉出的溫暖世界。

微小卻作為始源
安裝於牆面,由未經上漆的木製角料作為展架
安裝於牆面,由未經上漆的木製角料作為展架

展出的物件組構涵蓋安裝於牆面的小型雕塑,試圖回應自然的展覽命題而言,靜靜放置在原木展架上掌心大小狀似古樸的原石造形物件,與自然的連結絕對不遜於與自然植物相結合的作品,提點觀看者如此安靜、稀鬆平常的物件是如何將日常、自然之間接軌,就像石塊遭逢自然生態滾動下的雕琢,人為的介入拉提出的不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是人與自然相互影響從締下的思考方式。

展覽資訊

展名:大地細語:梁瀚云 創作個展

展期:2023.3.4-3.26

地點:青青土氣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西寧街28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