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自述
溫度的冷暖原本是看不見的,但是我渴望留下溫度存在的痕跡,所以試圖將溫度的感受視覺化,讓觀者能直接感應作品裡散發出來的氣質,是一種溫暖而靜謐的親切感。
於是在「土」質變成「陶」的過程中,「燒」成為造形活動中的關鍵行為,透過柴燒的表現形式,讓柴火直接作用於土坯上,呈現各種物質於高溫質變、共熔,及軟化、收縮等變形現象,我認為這是屬於陶的獨特視覺語言,也就是我所謂的「溫度感」。
作品裡隱匿、靜謐的空間,如同洞穴的意象,具有不可思議力量,它不只是一個可以看得見的實質空間,更承接並強化了作品內涵,在那裡眼睛可以得到休息,頭腦可以靜靜的思考,思緒可以在裡頭遊轉與沉澱。
而作品的色澤及表面肌理,是隨著窯內溫度、氣氛及落灰的多寡而變化,我總是能在這樣的質地裡尋找到一絲絲寧靜的訊息,同時也回想起柴燒過程的夜晚,那種靜謐的氣氛,尤其是黑夜中閃耀刺眼的窯火、涼風中享受淋漓的汗水、寧靜中傾聽乾柴的劈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