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與現實的整合:由「我仍還沒想好」看青年創作者的發展
作者: 張碩尹 圖:林心瑩、吳昕恬 / 陶藝家: 周易伯、吳昕恬、林心瑩、林佩虹 / 地點: 臺南市
類似幻燈片形式的合照
類似幻燈片形式的合照

新世代的創作者如何面對大環境的挑戰,如同電視節目穿插的輪播廣告,必然的推陳出新,卻也有反覆播放的經典版本,當X(註1)、Y(註2)、Z(註3)世代分期的概念輪番提出,挑戰是固然是嚴峻的,但是回到創作者本身來思考,似乎可以開展出不同的可能性。近年來,不論是因為疫情爆發下無法出境旅遊的類鎖國情勢,亦或是國民對於自身主體文化的美學提升,國內文化娛樂等產業重獲關注,藝術或許在當今社會體系中不若過往那般遙遠,順應著如此生態的波盪反彈,創作者拓展出更多元的觸角。

2023年9月8日於臺南深耕多年的藝術複合式空間青青土氣展出的「我仍還沒想好」聯展,參展成員是五位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的同班同學,分別為林佩虹、洪湛筑、林心瑩、周易伯及吳昕恬。求學時期五人的關係就像是RPG遊戲(註4)中角色扮演各司其職,有趣的是,畢業後投身於創作的發展軌跡雖說歧異,但仍舊列屬於陶瓷創作領域範疇,筆者將嘗試以此展的五位藝術家做為引子,嘗試討論當代陶瓷創作者如何應對創作的處境與未來展望,以自身創作來帶出此生態中的不同面向。

參展藝術家合照(左起周易伯、吳昕恬、林心瑩、林佩虹)
參展藝術家合照(左起周易伯、吳昕恬、林心瑩、林佩虹)
打破慣習

別於投身社會中各式產業,具備創作者身份的青年世代,離開學院的轉身之後挑戰才開始,猶記得在求學時期的互相協力,褪下學生身份後各自面對創作的狀態則更顯殊異。挖掘自身可以說是多數創作者一貫的創作模式,卸下學生身份後究竟會衍生出何種轉變?是本展創作者正面對的問題,換言之,對於青年世代的陶瓷創作者而言,是否還能夠持續運用在求學時期的創作方法,藉著不斷審視自己來開創嶄新的生存學?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從藝術家面對社會的不同方式來思考。

團體生活是求學時期的生活模式,這意味創作過程中總是富含不同激盪的可能性,畢業後與團體脫離是截然不同生活模式,吳昕恬分享,回歸個人的創作確實是一種更封閉的狀態,再也無法憑著創作過程的不同節點提出討論,創作的討論不再是唾手可得,不再是轉頭呼喊便有人能夠提供意見的愜意散聊,很顯然離開學院後過去密集的激盪狀態已不復存,殘留的是自我內心的反覆思索。

慣習的破除同樣有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如林心瑩回到北部家鄉後,創作已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善於製作不同器皿及雕塑物件的她仍未丟下創作,過去長時間養成的身體記憶並未消失,但是現實生活就像是窗戶捲簾的繩索般上下拉扯,能夠做的僅是在既有的範圍內選擇留下多少光,或是將多少真實的自己顯露,慣常的生活模式轉變劇烈,縫隙中順從身體創作本能地釋放或許是她自我對話的珍貴時刻。

類似幻燈片形式的合照(碩士畢業袍)
類似幻燈片形式的合照(碩士畢業袍)
參展藝術家合照(左起周易伯、吳昕恬、林心瑩、林佩虹)
參展藝術家合照(左起周易伯、吳昕恬、林心瑩、林佩虹)
面對環境竭力創造最高價值

順應著新冠疫情後的發展軌跡,五人中在陶瓷教學及實用器皿製作販售上著墨最深的當數周易伯。作為「一波工作室」的主理人,他不僅在個人工作室開設多樣化的教學課程,亦在臺南地區頗負盛名的「土星工作室」擔任固定的授課老師,觀察易伯一路走來的發展腳步,其實不難發現他是一位充分利用自身人格特質的創作者,大多數的創作皆以實用器皿為主,這不僅是人與人之間最直覺能夠連動的媒介,這更是在他教學中得以融入推廣的最佳方式,稱手的杯碗盤器始終是能夠觸動人的媒介。

不同於易伯的多面向發展,選擇留在臺南藝術大學附近的林佩虹,面對到大環境及個人身份轉換,她選擇全然不同的應對方式,低限的生活是恬淡自適本我呈現,創作與生活仍舊是融合的,價值的判準也不能用金錢收益來武斷定義,忠於自己慣常的方法學,生活提供的價值反饋從不是毫無保留的榨取,對於林佩虹而言,或許更多的是在綿延不可逆的時間中,享受每一段波段留下的空間。

誠如前段所述,價值的判準從不是武斷的、二元的又或是絕對的,順應著陶瓷媒材創作圈的風潮發展,教學、銷售及體驗已然成為休憩娛樂的顯學,投身其中確實不失為一種價值創造的有效方式,一如面對如同天氣變化般的藝術環境,望向不同類型的創作者也刻畫下屬於不同面向的價值標的,正因為尚未結束,所以都是過程,像是節點與節點間總是留有間隙,等待的是勞動、移動或是揮動,不同的動詞暗示著過程蘊含無數可能,也是可以像是林佩虹本次展出的作品以交換形式留下的不同故事,是隨機、未知且充滿變化的,但又是由藝術家通過直覺灌注的價值意涵。

林心瑩作品《在網美泳池溺水的烏鴉》
林心瑩作品《在網美泳池溺水的烏鴉》
林心瑩作品《小廢物收藏家》
林心瑩作品《小廢物收藏家》
吳昕恬作品《五小蝠》
吳昕恬作品《五小蝠》
追求的從不是想好與否

對我而言,不論是打破慣常,亦或是創造價值,關鍵字總是離不開「過程」,談天的「過程」中不同的創作者給予的回饋,都隱喻著其個人身處在不同的「過程」中。不同於上述四人,目前進駐於日本卯辰山的洪湛筑是五人之中唯一不在臺灣的參展藝術家。「過程」一詞的重要性反覆在本文中出現,我想以洪湛筑實例進而將本文收攏,這不失是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方法,規劃前往日本進駐之前,她面臨了無數的挑戰,不論是個人家庭、亦或是大環境的疫情影響,保留彈性的選擇,是我在她身上所看見的。

對於創作者而言,期待的從未是最終的「結果」,不論是聚首後的共同展出,又或是畢業後各奔東西的自我選擇,都並非是故事的終章,而是宛若連載小說的無限延續,不斷向前邁進的步伐中,下一次抬起腳步的律動像是動畫片尾的下集預告一樣,充盈著遺憾、興奮及期待的複雜情緒,這或許也是洪湛筑無法親臨現場的情緒寫照,「我仍還沒想好」終究不是結束,而是反覆地將「過程」誠實袒露,讓觀眾知道青年世代創作者滿懷的是什麼情緒,面對的處境是落在世界象限的何處,我想這不會是還沒想好,而是在反覆詰問的過程中不停思考,不同可能的起點始終存在。


█註釋

1. X世代可泛指1965年至1980年間出生的世代

2. Y世代可泛指1980年至1990年間出生的世代。

3. Z世代可泛指1990年至2010年間出生的世代。

4. 是一種遊戲的類型,遊戲中玩家需扮演虛擬的角色,並在遊戲中進行不同的活動。


█展覽資訊

展期:2023.9.8-10.8

地點:青青土氣 chin chin pottery

地點:臺南市中西區西寧街28號


展區一景
展區一景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