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臺南】或許是著迷於一片開闊的風景:張和民的原生地景
作者: 張碩尹 / 陶藝家: 張和民 / 地點: 臺南市
張和民藝術工作室隱身臺南柳營的農村角落。
張和民藝術工作室隱身臺南柳營的農村角落。

環境對於生活與工作之間模糊的分界,是作為創作者無法忽視的日常,亦成為尋覓與考量落腳之地時的優先條件。就像是創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分毫之間差距萬千。路途儘管蜿蜒崎嶇,但是每一處的彎折,卻也提供藝術家張和民嶄新的生命體會。定居與建構成為他近幾年的生活寫照,他的工作室隱身於臺南柳營區的農村角落。工作室主體是由廢棄的羊舍改建而成,畜牧業對於空間的需求,讓建物與空間之間更有餘裕。農用田地環繞於工作室與住家之間,張和民笑稱:「除了自己搭建的空間之外,四周的風景是最大的收穫。」

工作室座落在遼闊的鄉野,比鄰小徑、農田、果園與養殖場。
工作室座落在遼闊的鄉野,比鄰小徑、農田、果園與養殖場。
從工作室望向戶外,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溫暖舒適的橘黃,是再浪漫不過的感受。
從工作室望向戶外,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溫暖舒適的橘黃,是再浪漫不過的感受。

作為一位專職藝術創作者,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分際總是模糊難分,卻也是他習以為常的樣態。在看似開放式的工作空間中,實則隱含他個人空間分配的巧思。倘若更進一步來思考,承接不少大型委託製作案件的他,對於空間尺幅之需求也相較其他以器皿、物件為主的陶藝創作者來得高。挑高的羊舍變成為他製作大型作品的當然選擇,後方新建的鐵皮建物則營造一個內在收束自省的空間,它可以是辦公書寫的思考之處,亦可以當作揮毫作畫的奔放空間。遼闊的工作空間均衡地將舊羊舍與新建空間相融,更涵納比鄰而居的鄉野小徑、農田果園與低矮的家禽養殖建物。當然,柳營的地景特色不僅於此,根據不同時間區段飄散在空氣中的「氣味」,卻也在那不停翻湧的空氣中來回變換。雞舍家禽的濃郁、花草飄揚的芬芳與工廠蔓延的「厚味」,像是電視節目般的輪番上陣。隨著駐足於工作室的時間漸長,我們似乎想起感官經驗不僅止於視覺與嗅覺。置身於開闊的工作空間,張和民並不滿足於飄散的氣味與盎然的綠意。受惠於羊舍改建而通透的工作空間,時而呼嘯的風聲同樣迷人,不只是劃過周遭搖曳的植栽,相互晃動、撞擊後產生的聲響。飼養於家中的大狗善盡著守衛工作,如實地將行經鄉野小徑的車輛以吠叫呈報。搭配著夏日此起彼落的蟲鳴蛙叫,層層堆疊出某種專屬於創作的立體空間。都交疊成張和民鍾情於此地的原因,創作與生活的分野如同他與自然環境的距離相似,看似有著某種區隔,卻也難以準確抓取其中的分隔線。

工作室一景,室內工作區可以進行辦公或繪畫創作。
工作室一景,室內工作區可以進行辦公或繪畫創作。
工作室一景,從室內區域望向半露天的工作場域。室內與半戶外的區域分區規劃,適合不同類型創作的進行。
工作室一景,從室內區域望向半露天的工作場域。室內與半戶外的區域分區規劃,適合不同類型創作的進行。
工作室一景,空間規劃充分因應張和民的創作需求。
工作室一景,空間規劃充分因應張和民的創作需求。
製作大型作品空間,是由舊羊舍改建而成。
製作大型作品空間,是由舊羊舍改建而成。

坦白說,我無法清晰地將每次拜訪時的問題彙整。因為每一次的拜訪,都像是某種無止境的漩渦。踏入張和民一手打造的個人空間後,我總是深深著迷於那種恬淡的氣氛。有趣的是那種恬淡並非是一種出世/入世的顯著差異,這種恬淡更像是一種「隨時隨地皆是桃花源」的概念。就像是每一次訪談他不論站立,又或是一派輕鬆地坐在椅子泡茶。他講述的每一段故事,都像是他創作中創造的「張和民神話故事」一般,充滿魅力的故事性,讓人自動將所有邏輯思考拋諸腦後。

工作室裡的進行中作品
工作室裡的進行中作品
工作室一角的作品
工作室一角的作品
工作室中的作品
工作室中的作品
工作室櫃架上的作品
工作室櫃架上的作品
工作室內的中小型作品
工作室內的中小型作品

換個角度來談,張和民選擇落腳此處,可以被詮釋為某種藝術家直覺。或許既有建物的羊舍省去建造工序,又或是陶瓷創作者需要開闊的創作空間。但在無法被系統化整理的言談中,我看到的是煙霧般環繞於他四周,那種與他研究所畢業個展創作相似的核心。一個對於感性經驗著迷的結果,對於工作環境周遭開闊風景的鍾意,他打造的不僅是一個創作者工作室,而是專屬於他個人的原生地景。

張和民與其碩士畢業個展「原生」現地創作作品合影
張和民與其碩士畢業個展「原生」現地創作作品合影

單就風景而論,張和民心中的那一片風景如同四季,時間線性的向前邁進,展露在眼前的一切也隨之改變。呼應他個人於創作中勇於嘗試的特質,不論是從畢業個展中大膽嘗試未經燒製的現地裝置,又或是近期於大型創作案件製作縫隙中發展的繪畫創作。都一再呈現他面對生活與創作那般液態的可變特質,對於觀眾、訪問者或是書寫者而言,透過作品我們都可以一同陷入他所縱情的那片風景。對他而言風景必然會跟隨時間轉變,張和民的存在意味著一切將朝有機之勢進化,就像他自願投注心力美化社區的熱誠一樣,看似充滿繽紛的色彩,實則是源自心中最質樸的美學責任。

張和民與社區合作彩繪社區活動中心,主要由他個人出資出力完成,為社區盡一份心力。
張和民與社區合作彩繪社區活動中心,主要由他個人出資出力完成,為社區盡一份心力。

編按

【當季專題】「走進臺南」系列文章,以臺南的陶藝環境為觀察對象,從中挖掘出不同陶藝從業或相關人員的獨到觀點,透過在地、外來者,世居、移居和暫居台南陶相關者的多元觀點和創作,呈現貼近臺南的地方感、生活感,展現臺南文化中陶生活之深廣。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