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出生於新北市的張曜昌,復興商工雕塑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陶瓷組畢業, 在投入精品雕模師工作多年後,因喜歡用手捏塑的觸感與痕跡,以及陶瓷多樣的表現形式與造形力,2009年考進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進修,2013年取得碩士學位後,旋即進入陶藝家徐永旭工作室工作,直到2021年。期間為能延續創作,近年來在工作之餘重新整理了研究所時期的作品,並積極地參加各類陶藝競賽。受到作品〈凹凸行〉獲2019年苗栗陶藝競賽創作組首獎、〈懸浮‧游移〉獲2020年屏東美展首獎、〈皮毛〉2020年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評審推薦獎的鼓舞,2021年於臺南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開始專注於自己的創作。
延續研究所時期的創作主題與造形,張曜昌發展了兩個系列,一是幾何抽象造形系列,一是以動物皮毛為造形意象的「皮毛」系列,二者皆以單元零件組構的形式來創作,表現及傳達對外在環境變遷的省思,其中尤以動物皮毛狀態直接反映外在環境的演化歷程,探索當下環境快速變異,人們對於外在環境改變的省思。作者第一詰問是,人類是否有辨別的能力:每一大時代的轉變所帶來的「威脅刺激性的感觸,是否真的能讓我們改變或是原地打轉。」第二個詰問是否有抉擇的智慧:「是否還能選擇順應或逆違,也反映了活在這世代當中我們看到了什麼或者看不到什麼。」
張曜昌曾提及,持續以陶瓷為創作媒材是因為陶瓷在土坯狀態下是柔軟的,燒過後變成堅硬的物質,加上化妝土、色料與釉藥的色彩變化,以及擬真的造形力,能表現多元的視覺觸感,又陶瓷具有多元的互動形式,可更直接地觸動觀眾的感知感覺,滿足他個人情緒的表達及傳遞所欲表達的主題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