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微光之道 論陶藝家張曜昌的創作思維
作者: 莊秀玲 • 圖 張曜昌 / 陶藝家: 張曜昌
陶藝家張曜昌
陶藝家張曜昌

1980年出生於新北市的張曜昌,復興商工雕塑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陶瓷組畢業, 在投入精品雕模師工作多年後,因喜歡用手捏塑的觸感與痕跡,以及陶瓷多樣的表現形式與造形力,2009年考進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進修,2013年取得碩士學位後,旋即進入陶藝家徐永旭工作室工作,直到2021年。期間為能延續創作,近年來在工作之餘重新整理了研究所時期的作品,並積極地參加各類陶藝競賽。受到作品〈凹凸行〉獲2019年苗栗陶藝競賽創作組首獎、〈懸浮‧游移〉獲2020年屏東美展首獎、〈皮毛〉2020年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評審推薦獎的鼓舞,2021年於臺南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開始專注於自己的創作。

延續研究所時期的創作主題與造形,張曜昌發展了兩個系列,一是幾何抽象造形系列,一是以動物皮毛為造形意象的「皮毛」系列,二者皆以單元零件組構的形式來創作,表現及傳達對外在環境變遷的省思,其中尤以動物皮毛狀態直接反映外在環境的演化歷程,探索當下環境快速變異,人們對於外在環境改變的省思。作者第一詰問是,人類是否有辨別的能力:每一大時代的轉變所帶來的「威脅刺激性的感觸,是否真的能讓我們改變或是原地打轉。」第二個詰問是否有抉擇的智慧:「是否還能選擇順應或逆違,也反映了活在這世代當中我們看到了什麼或者看不到什麼。」

張曜昌曾提及,持續以陶瓷為創作媒材是因為陶瓷在土坯狀態下是柔軟的,燒過後變成堅硬的物質,加上化妝土、色料與釉藥的色彩變化,以及擬真的造形力,能表現多元的視覺觸感,又陶瓷具有多元的互動形式,可更直接地觸動觀眾的感知感覺,滿足他個人情緒的表達及傳遞所欲表達的主題與內容。

張耀昌 凹凸行1 2021 陶瓷 33×30×50 cm
張耀昌 凹凸行1 2021 陶瓷 33×30×50 cm
張耀昌 凹凸行1 2021 陶瓷 33×30×50 cm
張耀昌 凹凸行1 2021 陶瓷 33×30×50 cm
張耀昌 懸浮‧游移 2011 98×40×51cm 2020 屏東美展 首獎
張耀昌 懸浮‧游移 2011 98×40×51cm 2020 屏東美展 首獎
張耀昌 懸浮‧游移 2011 98×40×51cm 2020 屏東美展 首獎
張耀昌 懸浮‧游移 2011 98×40×51cm 2020 屏東美展 首獎
抽象的註解

2011年的〈懸浮‧游移〉,即是2020年屏東美展首獎作品的原件。作者將十數個大小不一的平板,從上緣下壓轉形為兩端有尖刺銳角、中間連續綿延如山谷的造形,如此,平板以有機的形式層疊出具序列感、動態感、方向性及時間性的直線排列,相互關聯著卻又各自獨立,其亮眼卻不華麗的色調,讓人感受到從那端到這端綿長的時序感,以及不會斷裂的連結與關係。另,獲2019年苗栗陶藝競賽創作組首獎的「凹凸行」系列作品,如2021年的〈凹凸行1〉、 〈凹凸行8〉,以幾何的方和圓為主要元素,有大大小小的圓球及圓中圓的球、不同圓凹洞的方框,以有機形式結合一起。圓球有自由連結的、也有被放置於方框圓凹洞內的狀態,作者認為「凹凸就好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停的複製、消弭、增生、融合而得到平靜、平衡、接近圓滿的型態。」如此,自由地組合、隨意地連結,是不完美也完美、不平衡又平衡,有無限延展的可能性。

不論是〈懸浮‧游移〉或「凹凸行」系列作品,都是張曜昌將內心對外在環境現況關注的具體呈現,是以純粹抽象的造形語彙、零件式拼組的結構形式,傳達他個人的感受與期待。

張耀昌 懸浮‧游移(正視圖) 2011 98×40×51cm 2020 屏東美展 首獎
張耀昌 懸浮‧游移(正視圖) 2011 98×40×51cm 2020 屏東美展 首獎
張耀昌 懸浮‧游移(左視圖) 2011 98×40×51cm 2020 屏東美展 首獎
張耀昌 懸浮‧游移(左視圖) 2011 98×40×51cm 2020 屏東美展 首獎
張耀昌 凹凸行8 2021 陶瓷 42×35×32 cm
張耀昌 凹凸行8 2021 陶瓷 42×35×32 cm
被動的偽裝

幾乎與〈懸浮‧游移〉及「凹凸行」系列同時發展的「皮毛」系列,最大的不同是寫實地擬仿動物外觀的局部。張曜昌想更深入地探索生物體表外觀,為了反映外在環境現況、為了延續生命,所擁有的保護、偽裝、擬態等能力,是否能恰恰反映出生命續存的契機。「皮毛」系列最初的原型是2012年的〈皮毛〉,以如針一般的尖頭直線條狀為單元、黑白二色彩,穿線編串後外觀彷彿是放大版的皮毛,視覺上有毛皮的軟軟感受,但實際用手接觸後,陶瓷燒成後呈現硬質、無溫度的觸感,碰觸這些條狀物時還會發出陶瓷碰撞的響脆聲。另一種形式是2013年〈皮毛Pelage〉,如織布毯子般,以如刀片般長形扁狀物為單元、白色及如大地般的暖色調,穿線編串而成柔軟的大織毯。單元零件的製作方式是以壓模及注漿成形,目前有兩種造形,即尖頭直線條狀及長形扁狀物,共約十種不同的尺寸,後來土坯也嘗試了多款色料,有了豐富的色彩,可視所需之造形混搭運用。因為是零件穿線組裝,拆卸後可以重新規劃尺度與圖騰。作者其實是歡迎觀者與作品互動的,惟用手順毛撫觸表面不會受傷,但反之則容易被刺傷,此情況或許也是一種隱喻,順應自然的天時方能雋永長青。

張耀昌 皮毛 2012 陶瓷 60×60×30cm
張耀昌 皮毛 2012 陶瓷 60×60×30cm
張耀昌 皮毛 2013 陶瓷 460×200×150cm
張耀昌 皮毛 2013 陶瓷 460×200×150cm
張耀昌 取目1 2023 陶瓷 124×95×13 cm(二件的展示尺寸)
張耀昌 取目1 2023 陶瓷 124×95×13 cm(二件的展示尺寸)
張耀昌 蛾 2 2023 陶瓷 45×34×7 cm
張耀昌 蛾 2 2023 陶瓷 45×34×7 cm

皮膚是動物最大的器官,在體表層,是防禦外在環境的第一道防線,有阻隔、保水、保暖、感覺之作用。因物種之差異,皮膚也具備保護色、吸引異性等作用;如魚類和爬蟲類還有鱗片保護,鳥類則有羽毛保護等。所有哺乳動物的皮膚都有毛,只是疏密有別,具隔熱、第二性徵或作為偽裝之用。此外,變色龍的體表可以隨環境不同而變色,昆蟲則是從幼期到成蟲,體表上可能具有保命作用的各式各樣花紋與色彩,如表現出與周遭環境近似的稱為保護色,能隱藏於其中;如表現鮮豔色彩則為警戒色,警示敵人勿近、勿食,可能有毒;有些則體表斑紋有擬態的效果,能產生嚇阻的作用等,皆是保命續存的演化策略。

2020年灣國際陶藝雙年展評審推薦獎的〈皮毛〉及2023年〈動物色彩〉、〈取目1〉、〈蛾 2〉,等,以尖頭直線條狀為單元,編串成擬似動物的毛皮、鱗翅目的羽翼,像熊、狼等動物的皮毛,如娥、如蝴蝶體表的鮮豔圖騰,將原本燒成後質地硬脆的陶瓷,轉換成觸感輕柔、風動吹拂時如波浪般地微動的毛髮、羽鱗,著實令人眼睛一亮。如此「似物非物」、似陶瓷非陶瓷的錯覺,因為溫暖的大地色彩,反而有一種順服於大自然的沉靜、質樸感受。然而,作者提及的,表層底下騷動的是什麼,在當今生活環境中,因為環境污染與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已被快速地擾動著,何時何處能見到自然界中曼妙且盎然的生命力,是動物園裡、博物館內或是書本上?在生物鏈頂端的人類,面對外在環境的改變或威脅時,是否認清現實,採取保護色、警戒色還是擬態,還能穩妥地安居其中嗎?


華而不實的變裝秀

有別於過往使用生物自然色系的用色習慣,張曜昌於2024年發表「毛皮的宣稱」個展,以鮮麗明亮的粉色系,讓作品的辨識性、律動感更加顯眼,也更貼近時潮,在造形的形塑上也更偏離了對生物的聯想,比較接近電子螢幕視頻中被放大的色塊結構,如2024年〈擬態者 1〉、〈擬態者 2〉、2024年〈複數〉、2024年〈不知名的右翼H〉,在作者創作自述中提及「表面上所見的,卻未必如其所是。」生物體表色彩的改變,係以生命存續而衍生的變異,這是自然界生物集體抉擇的結果,生命不會僅僅只是被動地接納外在環境的轉變,應有其積極的意義,往更強健之路前進。

就生物學家的觀點,生物對外在環境適應的演化歷程是極為緩慢的,或以數十、數百萬年計數。然而,近代科學科技日新月異,自然界的生物或者人們對外在環境的回應與調整,是否已被迫以十年、百年計數,不可預期的突變或瀕臨絕跡的生物時有發現,如果大自然的演進路線是生物全體的集體選擇,那人類的角色何在?

張耀昌 擬態者 1 2024 陶瓷 57×48×8cm
張耀昌 擬態者 1 2024 陶瓷 57×48×8cm
張耀昌 複數 2024 陶瓷 43×29×8cm(單一件)
張耀昌 複數 2024 陶瓷 43×29×8cm(單一件)
張耀昌 不知名的右翼H  2024 陶瓷 40×30×3cm
張耀昌 不知名的右翼H  2024 陶瓷 40×30×3cm
打開感知的器官

在張曜昌的「皮毛」系列中,我們閱讀到一種隱晦、細膩的對生命的關懷。如果說生物最外層器官的感知與反應是最真實的,是感知外在環境變異的最前哨,那麼它就一種警示。聽從大自然的聲音,了解生物對外在環境的反饋,或許我們也應該聽從自己身體的聲音;環境中還有哪些刺激是對人類及生物起著重要的影響,亟需我們細細地體察與靜心的感受。


文 / 莊秀玲

張耀昌 擬態者 2 2024 陶瓷 49×35×8cm
張耀昌 擬態者 2 2024 陶瓷 49×35×8cm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