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林文萱大學時期的創作曾有著與加拿大藝術家Marilyn Levine類似的物件寫實化陶瓷作品,便可以看出她對於物件有著相當深厚的情緒依存,輾轉經歷不同類型的嘗試,將具象轉以抽象的形式表現,似乎將個人內在情緒以寄存的方式託付其中。如果物件本身留存高度可辨識特徵時,情緒的表現多少歸屬理性並富距離感,諸如此類的特質在林文萱早期的創作中尤為明顯。然而,回到本次大膽採用大量形式轉換的表現手法,其實展現出更成熟的情緒處理,這或許和創作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於EKWC駐村,駐村中心擁有個人工作室無法匹敵的軟硬體設施,讓創作者在更無憂的環境中進行個人創作擴延實踐。回顧本次展出的作品,物件之間加入許多與過往不同的嶄新元素,或許和創作環境的差異有緊密的關係。作品中針對形式的轉換與顏色變化顯得十分迷人,此特質在〈家屋-門〉、〈家屋-首飾與鏡面〉(圖5、6)等作品表現尤為明顯,釉料與色彩的調度乍看有著濃烈的抽象表現主義色彩。但是呼應到創作媒材本身時,創作必須考量結構與燒製的完成度,因此,土漿滴灑或是釉藥的堆疊,仍然保留創作者本身的身體意識。當技術、結構因素成為創作中必要的考慮因子時,形式轉換反而是釉藥色彩的組合與變換中展現。
除了將指示作品做出簡單的形式區分外,在林文萱的作品中亦保留陶瓷創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項特質,這項特質為「圓」。對於特質詮釋並非物件總以「圓形」為完整形式,綜觀陶瓷創作中蘊含大量以旋轉、盤接的技法,在無形中之形成某種形而上的準則,尤其在本次展出作品中大量保留其本身的功能性。例如〈家屋-花器〉系列(圖3)、〈家屋-碗〉與〈家屋-花瓶〉等等,但是對我來說在諸多作品中,〈陶瓷英雄戒指〉是最有趣的存在,看似最基礎的泥條相接,不僅賦予微小物件被使用的功能性,它更供輸雕塑史上最為重要的「紀念物」性質。戒指的魅力不僅回應陶瓷創作的基礎技法,還納入了包含去邊界式文化差異抹除,以及林文萱個人對於物件迷戀的轉譯。當然不僅在戒指中拓展陶瓷創作的邊界,駐村時期嘗試的3D列印作品〈家屋-耐火磚與蜂巢〉系列(圖7)。也回應當今技術與工藝之間切磋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