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喜悅與困境,或是我們剛經歷過的那一場疫情,它們就像那沙灘上的圍籬一樣,被拆掉又被築起,疫情帶來的是隔離,也是一個保護圈。」潘俊壁在家鄉海邊見到鳥兒築巢的景象,與自己的創作歷程做了一個對照,那想從宇宙看回自己、尋找自我的心境,就如同鳥巢帶來的意象。回想在工藝中心受到的訓練,在陶人風受到的照顧,就是一個舒適的環境,他不禁質疑,這對自己的成長難道不是一個保護圈嗎?
工作室裡只有製作實用陶器皿的小窯,但心想著如何做一件要雙手敞開那般大的作品,當他將一片片陶片編織築起時,內心生起一股呵護與照顧之心,感受到父母想為孩子提供一個舒適環境的心情,而同時自己卻有著急於長大,想飛往另一片天空的渴望。創作者透過構築與拆卸的行動過程,使鳥巢作品本身實踐了作品意象的闡述與象徵。
每片約20至30公分的瓷片,一片一片、一窯一窯的燒製,一堆一堆的累積出量體來,燒硬的瓷條相互交疊交纏,圍成一座300公分直徑的巢,過程中難免有碰撞、倒塌、破碎,但如今的他卻能包容這一切自然會發生的現象。回想茶壺製作的拘謹嚴格,連一個裂縫、一抹壺底裡的殘土都不能允許,潘俊壁驚訝於自己的轉變。
在完成此件作品的同時,他也離開陶人風,缺少了曝光的平臺,自己嘗試往設計購物網站發展;並且將此鳥巢作品改名為義大利文的 “Sono” 〈我〉,報名參加臺灣陶藝獎競賽,獲得了創作類特優獎。潘俊壁的老家在苗栗苑裡,一個曾經以藺草編織手工藝產業帶起繁榮經濟的小鎮,他從小看著長輩們輪番接手的完成藺草編織。筆者認為,那種生命群體體驗人類共感的成長傳承精神,和平共創美好生活的心意,一定根深蒂固在他心中,以一種突破、交織成形的方式,一路向前。如同在他的筆記首開頁上出現的一段短文:
「一個邀請」—邀請你繼續相信夢想不會被打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