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平靜,而是在起伏間找回自己:談張曜昌「默宴」個展
作者: 張碩尹 圖/張碩尹、張曜昌、應力空間 / 陶藝家: 張曜昌 / 地點: 應力空間
作品細節
作品細節

對於生活的想像是什麼?生活中細碎的感知經驗層層堆疊,最終如何讓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又或者這樣的存在是能夠具現化的被觀看呢?「默宴」是藝術家張曜昌睽違多年於應力空間展出的個展,令人驚豔的是本次展出的作品大多是其沈潛多年首度發表的新作,這次久違的揮灑背後蘊含無數事件的積累,展出的作品亦可以看出時序發展的軌跡;此外,展覽規劃除了作品本身外,展區邊側一隅安放藝術家個人藏書、創作工具及作品元件等,觀者得以看見不同面向的張曜昌。


從未丟失的感受力

不同於專職創作的創作者,張曜昌在研究所畢業後轉身成為協助藝術家創作的輔助角色,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他始終與創作本身保持微妙的距離,「創作」之於「生活」而言並非全部,而是在日復一日的繁忙生活中僅剩的自我對話。

有趣的是,本次展出試圖以聲音作為突破口,並以「默宴」之題作為外殼,我想這並非是一種純粹物件與詞彙之間的想像式連結,因為當我們回到展場觀看,物件本身卻是在靜默、未經接觸的狀態下呈現必然的寂靜,然而,手指的輕拂掠動,作品最小組成元素的物件因為空間、結構和外力之間的共振,產生了如同風鈴般的敲脆聲響。

或許,如此輕巧的聲響以風鈴做類比會有過度連結之虞,但經由外力介入所散發的聲響卻能夠很快速的回應藝術家本身敏銳的創作感受力,又或者,這樣由細線與微小的陶片元件所組成的作品,才能充分展現張曜昌在創作過程中不斷觀察與修正的敏銳感受力。

感性轉至理性的形式

展出的作品也能依據外框的材質及造形的簡單分出兩種類型,一是較早期以陶瓷作為主體外框的作品,二則是近期的創作由木製、金屬製四方造型外框所組成。當我們觀看早期以陶瓷作為外框的作品,如〈取目〉、〈喘息〉等作,外框的曲面轉折和框框內皮毛釉色間的相互輝映,似乎就如同〈取目〉一作所闡述的視覺抓取,即便是蘊藏動物性的鮮活特質,仍舊脫不開如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 1922-1982)所言的框框內外活動之區別,我們總是會試圖找尋自身注意力觀察的場域,視而不見在此系列作品中成為「不存在」,換句話說,張曜昌並不試圖讓我們對其視而不見,因框內、框外的造形和色彩被視為一個整體,它的「存在」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整體所供輸的則是相互呼應、妥協的交流,作為整體使得藝術家灌注的「感性」、「情感」得以被完整呈現。

作品〈取目〉
作品〈取目〉
作品〈喘息〉
作品〈喘息〉

反之,當我們觀看較為後期的作品,如「蛾」系列、〈動物色彩〉等作,框框的內與外則存在必然的斷裂,或許可以被認知為作品主題存在的時序所致(陶片串接與外框製作的先後次序,此系列外框具備更換的可能性),但通過觀看此系列作品「視而不見」的範圍是依據創作者所匡列出的範圍所定。

為此,作為觀者不妨將框內框外指涉為一種指向性引導的標誌,框內由陶片串接而成的作品,隨著高低起伏、色彩轉折漸暈,確實營造出方向感,而方向感不僅可以作為視閾(visual threshould)的心理導向,更甚至得以與作品名稱做出對應,作為一種自我出題、回應的觀看策略。

作品〈動物色彩〉
作品〈動物色彩〉
作品〈蛾〉
作品〈蛾〉

最後,陶片與線相串下滿溢而出的視覺語彙,外框的「存在」發揮「降低」視覺與情感對話後失去控制的可能性,因為觀看者知道,四角形的框架所規訓出的空間才有觀看的權力,無論視覺如何環繞,最終感官的理性判讀會將視域拉回框內,這是在空間內經驗積累之後與作品互動的基本能力,這一刻是理性的,縱使我們仍舊會渴望獲得更奔放的感官擴張,但外框的指向性無聲無息地將情緒揉和,情感的張力並非抹消,而是在一種可控範疇下展現。

作品〈蛾〉
作品〈蛾〉
高低起伏的皺褶

理性介入的過程存在著觀看距離上的差異,換言之,通過與作品觀看距離的調度,不僅是看出表面的高低起伏,色彩之於不同角度開展出不同詮釋的可能性,也許是近似於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 1902-1994)所提出的「腦似探照燈理論」,視覺對於規律性、秩序感的一種企求,在觀賞過程中視覺步伐的前後挪移,色彩與深淺之間設定出一個辯證的論題,存在於感官之中的「探照燈」會在視神經搜尋時亮起,隨著色彩的明暗移動,隨著陶片編織出的高低爬降運動,當發現看似方正的壁掛作品竟是浮凸而出時,即便感官認知錯誤,但是快感卻應運而生,就如同貢布里希所言:「我們往往帶著事物具有規律性這樣的假設去探討我們周圍的真實世界以及表現這個真實世界的圖像,而且只有在這種假設被證偽之後才會放棄它。」(註1)

展區邊側一隅
展區邊側一隅

又或許這樣的運作邏輯也能對應到貢布里希提出的「先製作後匹配」之概念,通過做簡單的元件(圖示),並根據後續實際的情況進行修正。如同張曜昌所言「即便作品已藉由雙手的介入將線與陶片相互串連,我還是可以將其拆解,並且再度重組。」由此可見作品中存在極度豐富的空間得以變換,彷彿是情緒一般,總有高低起伏的變化。最終,通過作品形式的思考,愈是靠近物件進行觀賞,愈能夠在張曜昌所建構的高低起伏間感受到他灌注的情感,這是距離過遠時觀看時未能體驗的(距離過遠的觀看作品主要以平面的形式呈現)。


註釋

註1:E.H貢布里希,1999,《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長沙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頁5。

作品細節
作品細節

展覽資訊

默宴 Pause:張曜昌 個展 Chang  Yao-Chang Solo

展期:2023.4.15-5.14

時間:11:00 - 19:00(週日-二);11:00 - 21:00(週五、六)

地點:應力空間 Soil Space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64巷56號3F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