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醞釀的歲月裡閃耀—陶藝家李賢治慢工慢活的實用陶藝之路
作者: 莊秀玲 / 陶藝家: 李賢治
學陶歷程
陶藝家李賢治
陶藝家李賢治

1972年出生於新北市的李賢治,是家中的老么,上有三姊及一兄。1990年畢業於協和工商美工科立體組,主修陶藝製作。高中畢業後,先到百貨公司從事設計工作半年,確認自己還是喜歡陶藝的手作觸感,回學校工坊跟著指導老師劉瑋仁繼續學習。

當年,協和工商的陶瓷工坊裡製陶燒窯設備齊全,分為工業陶瓷及陶藝兩個學程,陶藝學程由新加坡陶藝家劉瑋仁負責。他是1943年出生的馬來西亞華僑,1973年自英國西沙利美術學院畢業,主修陶瓷、副修版畫,1984至1993年間專職於協和工商美工科,他亦師亦友地傳授學生嚴謹的英國陶藝工作室的基礎訓練,期許學生畢業後有紮實的一技之長,能以製作實用器皿為生;同時他個人也積極參與臺灣陶藝活動,目前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地繼續推廣陶藝。

李賢治是在劉瑋仁1993年離開臺灣後,轉於協力陶藝家李宗儒在新店的工作室及同學在臺南的工作室的製陶工作,期間幾乎每半年會抽空遠赴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協助劉瑋仁製陶燒窯,或蓋瓦斯窯、鹽釉窯等。2000年協助李宗儒將工作室搬回宜蘭老家,同年,在朋友的協助下,他也在宜蘭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覺照陶窯」,2012年將工作室遷至三星鄉,算是落葉深根於宜蘭了。2012至2014年間進入亞太創意技術學院陶瓷創意設計系二專部進修,遇到許多能相互切磋的同好,為自己打開不同的視界。目前專注於茶具等實用器皿的製作,作品曾於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地展出。


等待著的

「製陶是我想要做、也喜歡做的事」,但這條路對李賢治而言是崎嶇的、辛苦的,他能一直堅持且完全沒有放棄的念頭,持續每天工作、到不同的環境學習,是因為長期受到劉偉仁對陶藝熱情與執著的精神與毅力所感召。李賢治自十六歲接觸陶藝,二十八歲才擁有自己的工作室,三十歲左右生活才逐漸穩定下來;但,他不諱言地提及,直到年過四十才深刻體會到劉偉仁的執著,才開始能融會過去所學所看,也才逐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如同2000年他為工作室取名「覺照」,「時時覺知自身狀態、反映起心動念之處。」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等待著自己準備好。

李賢治第一個十年是認識與熟悉陶瓷媒材與其製作技巧的階段,第二個十年是直視內心浮現的「比較心」以及端正自己初心的歷程。他說道,在作陶過程中、在不斷重複相同動作的同時,是不斷與自己對話的過程,要如何能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直到完全放下且唯有完全放下,才能有效地反思到:要以什麼態度完成手中想分享給他人的實用器皿;最終,他體悟到了,得依著自己想要的節奏,「好好地去做想做的、認真把事情完成。」才能圓滿這個創作的過程且得到想要的結果。尤其是從事純手工的陶藝製作,作品裡藏有作者瞬間的手感與情緒表情;從造形、線條、比例、質地、釉彩等,或顯明或隱約地透露操作者的熟稔感、純熟度,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誠如作者提及,「這是一種累積,就是會有一些狀態的出現,反映生命的歷程。」得「時時提醒自己,有沒有持續保持工藝師應有的精神?有沒有認真去看待這份工作?做的同時有沒有放入心去思考?」

進入第三個十年,李賢治開始尋找自己的風格。經歷二十年的歷練,相信各種實用器皿的製作技巧、合宜的實用性,或者外觀的造形美感等,對他而言都早已不是問題;等著他的、最重要的是,他選擇了表現了什麼,什麼樣貌是對自己、對欣賞者的承諾。

李賢治 青銅茶壺 2023 半瓷土 11x7x7.5㎝
李賢治 青銅茶壺 2023 半瓷土 11x7x7.5㎝
李賢治 山村瓦灰茶壺 2023 半瓷土 12x8x7.5㎝
李賢治 山村瓦灰茶壺 2023 半瓷土 12x8x7.5㎝
醞釀的

李賢治的茶壺是自帶古雅貴氣的。第一眼吸人目光的是那質樸又精練的迷人釉色,有黝黑的黑釉、滄桑斑駁的青銅蝕刻釉彩、銹蝕般的貴金屬色澤等,濃郁得飽滿、自在,有令人沉靜下的魔力。第二眼是俏皮的立體裝飾線條,以及或手把、或壺紐、或壺身上的環、捲片或圓管等裝飾,增添視覺上的豐富感。東方豐厚的喝茶文化,一直是陶藝家手作壺的最重要支持。在亞太學院進修時,他經常與同學們品茶,討論不同土質、燒製溫度的茶壺,對於泡茶品質的影響,積極地想要了解箇中差異,不論是壼身、壼嘴、壼蓋、把手等,不論從保溫性、氣孔率、形狀口蓋、出水等面向,不斷地測試實驗,精進自己的製陶技術,真誠地回應品茶者的回饋。

李賢治 青銅茶壺
約高7.5㎝
2020 半瓷土
李賢治 流金茶壺
約高7.5㎝
2020 半瓷土

近年來他嘗試製作茶倉,以熟料土為主,造形是簡潔的球形或圓筒形,短頸身搭配平跨式或下沉式的醬色釉平蓋,蓋上有搭橋式的提手把,內層上釉以利保存茶葉。如2023年的〈青銅瓜面茶倉〉,如飽滿的果實般,表面類青銅器微微斑駁無光的古雅色彩,幾何線條構成提手把的醬色釉平蓋,散發懷舊、樸質及豐收的意象;如2023年「赤土角面」茶倉系列,表面是立體斜面、局部錯位的幾何直線條紋,不特別上釉,呈現熟料土粗獷的質地,有種蘊藏大地歲月華光的意涵,是古拙又具現代感的茶倉。

李賢治 青銅瓜面茶倉
約高30㎝
2023 熟料土
李賢治 赤土角面茶倉
31x30㎝
2023 熟料土
李賢治 赤土角面茶倉
33x23㎝
2024 熟料土
李賢治 藍線蓋罐 2024 瓷土 7x17㎝。蓋罐下的織品為陳萱白「荏苒織」品牌作品
李賢治 藍線蓋罐 2024 瓷土 7x17㎝。蓋罐下的織品為陳萱白「荏苒織」品牌作品
李賢治於2024年屋物日禾駐地創作的器皿系列
李賢治於2024年屋物日禾駐地創作的器皿系列

餐具等日常器皿的製作對李賢治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品項。2022年「島作•陶作集」市集中,曾見「覺照陶窯」品牌的餐具,那些碗盤杯等造形樸實、不奇巧,但餐具表面的青瓷釉、鈞釉、黑釉、白釉等色澤,卻吸引注目,特別得醇厚、古雅、老斂,彷彿與它們一起過日子,生活會很安穩踏實、靜心自在,有一股令人沉靜的魔力。2023年底李賢治與太太陳萱白參與高雄屋物日禾駐村創作計畫,近三個月的成果展「沿線——陶作•織品駐地展」雙個展,這是他創作歷程中的第一次個展,以白瓷土、無上釉、水砂紙打磨過表面的白色餐具展出。每一物件都發散著老練又輕盈的氛圍,完美的形制中有股鬆鬆的自在感,透露著它們是來自一雙細膩、靈巧又俏皮的手,加上偶有的點綴性刻繪裝飾,帶出無限的想像空間。屋物日禾的駐村空間並未為陶瓷媒材特別規劃完整的設備,李賢治因地制宜地重新調整製作工序,完成這次令人眼睛一亮的展出。

美在自我沉澱的悠悠歲月裡

李賢治的作品不論在造形或釉色的表現上有一股特別純熟、內斂、穩沉的氣質,不特別顯眼卻特別耐人尋味,引人多看一眼、再看一眼。他曾提及,對於自己陌生的技巧會想嘗試去了解,試著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如柴燒。他曾試著去了解柴窯的表現,但發覺自己會因此疏於操作瓦斯窯的熟稔感,於是選擇放下,專注於自己擅長的技巧,再深入去探索,不讓自己輕忽或生疏了身體對於媒材及其工序操作上的流暢感,以期展現當下最好的狀態。這就是李賢治的選擇。

他提及,他選擇順其自然;不是順行放任,而是不要刻意,是需要靜下心來的思考。什麼是自然的,不勉強、不虛假、不造作;順著材質的物理性,也順著身體感與直覺;順著自己不斷被外在環境琢磨的個性,也順著被啟發、被賦予的文化感知與生活美感;而且,因為是手作的,所以得專注於身體與媒材之間的互動關係,了解了土與火結合的物性,了解身體感知中最純粹、最自在的欲求,順著它們,美就存在了。李賢治作品的美,在他自我沉澱的悠悠歲月裡,閃耀著。


(本文轉載自《藝術家》,第590期(2024.07),頁500-503。)


文 / 莊秀玲

李賢治 繩紋陶盤組 2022 熟料土、化妝土、灰釉大盤 29.5x3.5㎝
李賢治 繩紋陶盤組 2022 熟料土、化妝土、灰釉大盤 29.5x3.5㎝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