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陶是我想要做、也喜歡做的事」,但這條路對李賢治而言是崎嶇的、辛苦的,他能一直堅持且完全沒有放棄的念頭,持續每天工作、到不同的環境學習,是因為長期受到劉偉仁對陶藝熱情與執著的精神與毅力所感召。李賢治自十六歲接觸陶藝,二十八歲才擁有自己的工作室,三十歲左右生活才逐漸穩定下來;但,他不諱言地提及,直到年過四十才深刻體會到劉偉仁的執著,才開始能融會過去所學所看,也才逐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如同2000年他為工作室取名「覺照」,「時時覺知自身狀態、反映起心動念之處。」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等待著自己準備好。
李賢治第一個十年是認識與熟悉陶瓷媒材與其製作技巧的階段,第二個十年是直視內心浮現的「比較心」以及端正自己初心的歷程。他說道,在作陶過程中、在不斷重複相同動作的同時,是不斷與自己對話的過程,要如何能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直到完全放下且唯有完全放下,才能有效地反思到:要以什麼態度完成手中想分享給他人的實用器皿;最終,他體悟到了,得依著自己想要的節奏,「好好地去做想做的、認真把事情完成。」才能圓滿這個創作的過程且得到想要的結果。尤其是從事純手工的陶藝製作,作品裡藏有作者瞬間的手感與情緒表情;從造形、線條、比例、質地、釉彩等,或顯明或隱約地透露操作者的熟稔感、純熟度,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誠如作者提及,「這是一種累積,就是會有一些狀態的出現,反映生命的歷程。」得「時時提醒自己,有沒有持續保持工藝師應有的精神?有沒有認真去看待這份工作?做的同時有沒有放入心去思考?」
進入第三個十年,李賢治開始尋找自己的風格。經歷二十年的歷練,相信各種實用器皿的製作技巧、合宜的實用性,或者外觀的造形美感等,對他而言都早已不是問題;等著他的、最重要的是,他選擇了表現了什麼,什麼樣貌是對自己、對欣賞者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