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彩與落灰舞出陶之本色 徐興隆
作者: 賴佩君 / 陶藝家: 徐興隆

專欄:台灣柴燒

 

 

火彩與落灰舞出陶之本色 徐興隆

/ 賴佩君

 


徐興隆自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就投入陶藝的世界中,1991年離開8年教職轉入專職作陶至今。他持續關注實用器皿的可能性,一開始走的是造形強烈的現代主義風格,慢慢地關注到釉藥的表現,燒窯亦從電窯轉換到瓦斯窯,追求更細膩的釉彩變化。約於1990年代末,偶然在國外雜誌中看到柴窯的介紹,深受裸燒豐富的色彩與質地變化所吸引,開始關注國內外柴燒的發展,2002年更前往日本備前參觀當地陶瓷博物館,並拜訪心儀的陶藝家隱崎隆一,因隱崎慷慨的分享,讓他更堅定嘗試柴燒的決心。

 

自備前回來後,他向簡銘炤學習柴燒技法、參加劉鎮洲規劃的築窯研習、見習了台灣多處柴窯結構與燒窯技巧,於2005年與鄭永國及同為陶藝家的妻子洪瑩琪,三人在老家桃園新屋下田村蓋了自己的柴燒穴窯,名為「下田窯」,2016年移居新竹縣新埔,蓋了新穴窯也添購了美式鳳凰窯。

 

 

徐興隆的作品以茶壺、茶罐、花器等實用器皿為主,在造形上逐漸發展出「面曲」技法,即削切表面成為區塊,以分明的稜線、多元角度的面,加上曲柄壺把及造形壺鈕的設計,為其特色;以自行配土的裸坯入窯,在其多元的燒窯技巧下,表現土與火交融的豐富變化。他曾說:「難燒的窯才有趣」,而最美麗、最滿意的作品還在未來等待著他,這是他身為陶藝家,一輩子的追尋。

 

 

面曲、曲柄,奠定造形特色

於坯體表面,抓到適切的厚度後「面曲」似山石稜線,造形蓋鈕、曲柄壺把等則如林中奇木,與面取相互契合,將自然景致趣味濃縮其中。

 

面曲提把壺 2020 17×14×21cm


面曲茶碗 2020 12×12×9cm

 

大面曲提把壺 2018 19×14×21cm

 

大面曲茶倉 2018 21×19×22cm

 

 

厚實花器表面,是火彩的舞台


花器表面的大面積是柴燒火彩與落灰的最佳舞台,盡展其率真、自在又古樸醇厚的美學觀。

 

面曲演繹 2019 35×17×52cm

 

面曲大花器 2020 32×32×48cm

 

海底生物 2019 13x13x24cm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