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斷代象徵的回顧 1996 NCECA土的詮釋
作者: xhong
 


一個斷代象徵的回顧 
1996年NCECA台灣館『土的詮釋』主題展


十二年在轉眼之間過了,台灣現代陶藝發展經過數十年的伏流醞釀,然後在1980年代蓬勃發展。如此緊跟著台灣現代藝術發展的腳步:從某種鎖國的文化孤立景象、以陶瓷母邦自居的迷思中逐步走向世界。在傳統陶瓷工藝與現代陶藝創作的定義糾紛中、在實用意識的型制堅持與重組解析意涵與創造實踐之間。台灣現代陶藝就這樣隨著社會解構、轉型中一路蛻變。

1990年代對台灣來說,不管在那一方面、在社會、經濟、文化、民主政治進程上,可能都是重要里程碑的標記。在經濟上經過六十年代、加工出口導向的經濟型態一路發展,從OEM的依附型態到ODM的主動參與。從極右威權到衝撞解嚴。在藝術思潮與實際行為上:充滿活力的創意思維在在標示著社會急速變遷的景況。

1996年台灣的陶藝家:蕭麗虹、陳正勳、劉鎮洲、卲婷如、范姜明道、廖瑞章,等六位陶藝家的實體作品,以及五十位台灣當代陶藝家的影像作品資料。受邀美國陶瓷教育年會NCECA (National Ceramics Education Association) 特別設置的「台灣館」並以主題展的形式展出。在當時這樣的展覽對於台灣陶藝可能是集體性走向國際的首次。這件大部分陶藝工作者印象深刻,而陶藝圈以外的社會大眾或主流藝術圈則很少注意的事件,隨著時間的拉長而逐步的顯現出它的意義。相對於後來公部門動則以龐大經費物力所推動的國際交流,這是首次由外國主動邀約、由民間自力推動的藝術交流。

陶瓷藝術,一個東方傳統象徵、充滿工藝性格、被現代主流藝術忽略的媒材的展覽似乎一向沒有什麼重要性。但從社會文化變遷的立場來看,一個在人類歷史中反映民生集約風貌的工藝美術、一個歷經工業時代勢微沒落的傳統、一個當代的非主流媒材。在1996年首度走向世界,參與國際。這樣一反往常數十年來,以政治文宣為目的、出國宣慰僑社的慣常作法,而是透過受邀、民間主動交流的藝術活動,其意味著某種新意。這樣的行為與當時台灣主流藝術經由官方美術館、私人畫廊逐漸與世界重要的國際展接軌的脈動同步。1996這一年也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民選總統的標記年。

六位陶藝家的實體作品與五十位陶藝家的影像作品,交織著描繪出某種台灣的文化現象。綜觀這些作品:有正在脫開工藝美術的集體性格,以各自獨立的思索去探討形塑他們自己的藝術形式。亦有些嘗試以當代裝置藝術的手法演義著陶藝可能的詮釋方向。也有專注於個人內心世界的發掘與獨白。當然也有堅持東方傳統,希望從傳統中創新,掙扎於工藝集約性與個人突越之中的蹤跡。所有這些意象如此反映著那個時期的共象。

如今:這些陶藝工作者隨著時間與社會變遷。有著他們各自的發展與成就。觀眾透過他們當年的作品影像來比看,實在是極富意趣。(xhong 2008)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