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主義Primitivism 遙看與隨想 下篇
作者: 姚克洪

 
原始主義Primitivism  遙看與隨想          下篇 By 姚克洪
 
˙民藝運動
傳統民俗藝術豐富而無名的養分,一向是原始主義運動中的藝文工作者所關注的元素。1940年代由英國伯納‧李奇(Bernard Leach)與日本陶藝家濱田庄司(Hamada Shouzi)的工作室陶藝,與日本柳宗悅等人推動的「民藝」運動在無形中都受到西方原始主義運動的影響。在台灣,以顏水為核心的「類民藝」運動也看到其不絕如縷的關聯性。
 
台灣前輩藝術家,教育家顏水龍畢生著力於民俗傳統工藝的研究與傳承。有明顯的脈絡看出顏水龍是受到早年遠赴日本及法國求學時受到西方當代藝術運動的影響。而1930年代日本民藝學者柳宗悅到台灣訪查民間工藝的過程,更影響了顏水龍對該領域的關注。一方面他在學術教育領域上,對民俗傳統工藝的保存,人才培養與參與研究機構的設立均有重要貢獻。一方面在個人藝術創作上也有不少相關的元素運用。
 

顏水龍_劍潭馬賽克公共藝術壁畫 顏水龍_劍潭馬賽克公共藝術壁畫_局部
 
1929年「民藝運動」的出現,不僅是一種文化蒴源與開拓,更是對傳統民俗工藝領域中廣大的無名匠師的肯定。這與原始主義運動之於當代藝術創作是一樣的。原始主義像是人類的共通,像是充滿鄉愁的養分,遙遠,被遺忘的魂魄。而民藝運動的訴求:「樸素與健康」正呼應著原始主義運動的核心價值。1930年代,民藝之父--柳宗悅來台灣,驚嘆當時台灣各種工藝品的精神。他在彰化看到竹製蒸籠,樸素的美感與強韌的精神。不禁讚嘆地說;「…這麼堅固的器物。能自然使用這種東西,證明生活有程度。」(台灣大百科)。
 
這種質樸強壯的性格,呈現在陶藝創作上會是甚麼樣態?不管如何,那絕不會只是華麗的裝飾與稀有古釉的再現,而應是物件背後蘊含的壯碩與視野。
 

台灣常民食器
 
這類自然原我的精神運動,不管是作為質樸生活的嚮往模式,還是追求個人主義的時代風格。其呈現出來的樣態有埋首於簡樸的生活陶作,也有致力於個人藝術形式的探討。這樣相對於當今複雜混搭,卻又單一價質化,集約化的地球村,其意義顯得如此意義深重。
 
˙南島溯源
在考古人類學上被認為世界南島民族源頭的台灣,對本身史前文化歷史與現今原住民族文化的理解是有限的。在近代強勢外來文化的入侵與刻意忽視下,不難意會這種情形的實際情況。直到近二十年,關於南島民族的探究才逐漸走出研究單位於媒體上較為普遍被民眾認識。新竹五峰鄉的賽夏族矮人祭,東部花蓮阿美族豐年祭,與南投日月潭邵族,是最早被一般大眾熟悉的表徵。近十年,台東縣的「南島文化節」是規模最大,由官方推動的活動。很明顯看出這些文化活動是以當權者或漢人觀點,以觀光產業為目的的經濟活動。
 
2010年薪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的「海上絲路 看見東南亞」特展是一個具有南方視野的展覽。該展覽藉由海上絲路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將注意力南移至東南亞。展出的內容卻不是曾為海上絲路上的東南亞古陶瓷,而是當代陶藝作品。雖然邀展不夠全面,但頗為有趣。比如Wasinburee Supanichvoraparch的作品:「恰巧都是狗」。展出作品在略顯突異的特展名稱的映照之下,讓我們從習慣的西方,東北亞或傳統中國轉向一扇南方的小窗。至於其他同樣較具多元文化平等視野的活動,如高雄市立美術館近年以「南島藝術工坊」的藝術家駐村計畫,推廣當代南島藝術創作。高美館:「2014年南島當代藝術展」。該展覽透過原住民藝術家應用各種自然媒材,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展出。
 
國立中央研究院近期發布關於台南科學園區開發過程發現的考古遺址的研究報告;在34處遺址搶救後,發費十五年時間,從整理出的20處遺址中的數百萬片(件)物品中,證實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台灣先民已經進入稻米等栽植的農業文化。也有數量可觀的石、陶瓷器物。
 
˙遙看、隨想
陶器這種材質很自然的令人把它與恆久感連結在一起,陶器一路在漫長的時光中存在…從考古遺址常客、民族工藝、傳統民生工業的火車頭、發展到現今科技產品的重要材料。台南科技園區的晶圓廠,腳下是沉睡數千年的陶器碎片物件。這是冥冥之中無言的隱喻吧…透過陶瓷材料…泥土。我們可以確確感受到那種生命的恆久與延續。
 
說來有趣,1940年代現代陶藝的發生,原來是西方世界對非歐文化,對東方的借鏡。這種借鏡是因為社會紛擾和戰亂的文化自省,也是原始主義運動的精神延伸。而現代陶藝的發展更因緣際會的瘋迷全球。陶藝這個媒材因此從傳統工藝的傳統角色,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新媒材,新科別。我們略為環視近百年的現代陶藝發展。初有畢卡索,露西‧梨(Lucie Rie),伯納‧李奇,濱田庄司…。接續著有無數陶藝家參訪世界各地原住民部落或各地傳統窯場。更有為數眾多的陶人、陶藝組織交織成國際網絡。1970年代後的台灣,同樣有為數眾多的陶藝家跳脫傳統工藝性,將注意力放在陶土的純粹性藝術上。但跨入二十一世紀,也許是全球化地球村的關係,也許是後後現代的拼盤與複製性的文化現象,也似乎是地平線上已不存在原始的未知文明。在複製(抄襲)與變造,在簡潔與冷美感的視覺官能電子化風潮下,原始主義精神運動似乎已到盡頭。在數位化行動影像裝置微型化的當下,觀光式浪漫的異國情調簡單順手,而往日的蠻荒蹲點,力行樸素生命則難以下嚥吧?

 
畢卡索_盤_鬥牛場 高更_Pot with Bathing Girl_赤陶 高更_Water Jar_赤陶
 
 古老的與現代之間如何接續?原始與當下如何融合?或者說現代陶藝如何返顧以往?…這個議題很吸引興味。長久以來它一直是某些類型的藝術家、文化工作者的探尋目標。無論如何,凡隱含探索與冒險精神的實踐…探詢心靈底層,從自我出發,帶著原始呼喚的血液的創作,不論被標示為何都會是永遠的原始主義。
 

十三行_人面陶罐
------------
網路資源
1.      十三行博物館
http://www.sshm.tpc.gov.tw/html/sshm/index.jsp
 
2.      2014台東南島文化藝術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5KSpCiO9Y
 
3.      高雄市立美術館,南島當代藝術展
   http://www.kmfa.gov.tw/home02.aspx?ID=$6002&IDK=2&EXEC=L
 
4.      國立草屯工藝研究中心
http://www.ntcri.gov.tw/zh-tw/Home.aspx
 
5.      顏水龍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1%8F%E6%B0%B4%E9%BE%8D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tw/yenshuilong/yenshuilong.htm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