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臺灣陶藝開啟心窗的陶藝家-王龍德 Tony Ong
作者: 郭雅玟
人物專訪_王龍德_01_個照_標題圖_.jpg
 
為臺灣陶藝開啟心窗的陶藝家-王龍德Tony Ong 文/ 郭雅玟  圖/王龍德
 
 
投身陶藝創作近三十年的王龍德,至今仍游藝於創作及教學中,秉持不斷創新、突破自我的理念。無論在創作形式或內容上,各種成型、裝飾技法,釉燒、柴燒、樂燒、坑燒、燻燒等燒成方式,皆能揮灑、運用自如。除了豐厚的個人創作外,亦是推動臺灣柴燒陶藝,開展國際交流的重要推手之一,其為陶藝界的貢獻與服務更多次榮獲獎章肯定。
 
開啟台灣柴燒陶的國際之窗

與陶藝結下不解之緣,源自於早期旅居泰國期間因緣巧合之下,從興趣到專職,為求慎解,更多次遠赴日本及各地探訪陶藝源地,期間結識許多異國陶藝領域的朋友,接觸不同風格的製陶文化、成型技術與燒成技法,也參與許多各式的國際研習交流活動。1993年王龍德返回臺灣全心投入陶藝創作,當時許多古窯因不適生產,幾近荒廢,傳統柴燒也漸行沒落,於是他積極投入推動重燃古窯的柴燒活動,並與水里蛇窯、陶藝雜誌共同辦理臺灣第一場的國際柴燒研習營,邀請來自美國與日本的陶藝家進行交流,隨後發起創辦「臺灣柴燒研究會」積極推廣臺灣柴燒創作。1998年受邀至美國南加州聖塔安那學院(Santa AnaCollege)擔任駐校藝術家,同時規劃為期三週的美國陶藝夏令營,帶領臺灣陶友至南加州參與陶藝相關研習、參訪課程,除拜訪當地藝術家工作室、美術館、博物館等,更遠赴亞利桑那州(Arizona),深度探訪當地原民藝術。翌年遂邀集三十多位美國陶藝家來臺交流,進行為期兩週的環島與陶藝工作室參訪,並於水里蛇窯舉辦中美柴燒交流研習營,為台灣柴燒陶藝推向更寬闊的國際視野。

 
人物專訪_王龍德_01_繫.jpg 人物專訪_王龍德_03_懷古.jpg 人物專訪_王龍德_04_弄拙系列_熾.jpg
繫 1996 18×18×46㎝ 懷古 1999 24×22×38㎝ 弄拙系列—熾 2005 45×45×12㎝

觀照日常不重複創作

1999年發生震驚中外的921地震,王龍德將工作室從受災嚴重的臺中太平遷移至苗栗通霄,耗時5年時間親手打造「圳頭窯藝術空間」,其中包含一座結合傳統穴窯(橫焰)及登窯(半倒焰)燒成效果的改良型柴窯「圳頭窯」。對王龍德來說,柴燒不僅是中國傳統的窯燒工藝,更蘊含著先人的傳承精神與智慧,如何以薪柴作為燃料,運用老師傅傳下來的技藝連結當代的藝術表現,是他關注的課題。「排窯時作品的安排很重要,必須全盤思索作品之間的關係,清楚窯內每個區域的燒成氣氛,讓作品能夠精準地呈現出預期效果,是一項既費時又耗力的藝術工程。」王龍德認為不同的媒材、工序,皆有其特質與適性,要能熟練地掌握原物料、造型技法、溫度、燃料等,才具備陶藝創作的基礎,身為創作者當然必須不斷地自我充實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能量,反覆嘗試印證,每個環節都要下足工夫。而如何運用這些技巧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展出創作者的個人藝術風格,他則認為要觀照自己方能找到屬於自身的創作語彙。
 

人物專訪_王龍德_10_圳頭窯.jpg 人物專訪_王龍德_11_圳頭窯內照.jpg
圳頭窯 圳頭窯_內照
 
王龍德創作自述中曾寫道「作品是創作者試圖重構內心自鳴的方式,在創作過程中,蘊育源於內心的意識與觸動,透過熟稔的技法及適切的方式來展現『藝意』,以達到與觀者之間的互動及內在心靈之悸動。」,而以「心窗」做為作者與觀者之間相互聯繫的橋樑,衍生出不同作品中所蘊含的語境。在「緣起」系列裡,是自我空間與外部空間的聯繫,於「傳衍」系列中則是連結傳統與當代的橋樑,「濃情」系列所詮釋的是兩倆之間相互牽動的情愫出口,「人我」系列成為對於人們關懷的連結,「弄拙」系列演繹創作者與土與火交談的方式。近期創作的「陶居」系列,心窗成為象徵觀照創作與人、生活及自然環境彼此間的糾葛,相互影響而產生的成長與價值。
 
人物專訪_王龍德_05_熔.jpg 人物專訪_王龍德_06_人我_佇視.jpg 人物專訪_王龍德_07_暖曦.jpg
熔 2007 18×16×42㎝ 人我—佇視 2009 70×45×72㎝ 暖曦 2014 19×17×40㎝
 
心窗無垠

「所謂的好作品,是能夠充分展現創作者的原創與思維,將構思與創意轉換為創作的呈現。」王龍德這麼說道。對他而言一件成功的作品,是需要感性的醞釀與理性的技術共存的,因為對各種陶瓷工序有所掌握,他的柴燒作品從構思、開始製作、裝飾到燒成甚至與其他媒材的結合,每一步都能清楚而有脈絡。創作來自當下環境與時序流動的呼應,歷經深思熟慮的構思排演,作品呈顯了時序記憶的層累與呼喚,將原本片斷的物象,從自身的語彙脈絡中解構出來,又並置、拼構於作品之中,形成新的語境,增加了觀看者新的感動或想像空間。王龍德不僅在創作上要求自己不斷創新、突破自我,在陶瓷教育上更啓迪了許多學子,從民間陶藝推廣、社區大學到學院教育都能見到他投入的身影,對於教育推廣的執著與熱忱,亦以另一種入世方式呈現在他的作品中。

 
人物專訪_王龍德_08_凝.jpg 人物專訪_王龍德_09_陶居系列_宸居.jpg
凝 2015 41×41×20㎝ 陶居系列—宸居 2015 52×22×30㎝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