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燒柴技藝是指,就地取材地運用大自然所提供的素材來創造人們的生活,亦即,在不刻意、不強求的情形下,以在地的風土孕育在地的生活樣貌,逐步展現在地的人文精神。此即陶瓷最初的起點,從日常生活的需求開始,取乎自然、用於生活,再回歸生活、回歸自然。
如此的柴燒作品,因為純粹,有其獨特的善美感染力,是最接近大自然的,也因此最能親近人,能引人融入生活、融入大自然。
然而,對土地有情、表現在地特色,並不表示只是順應大自然,更多是善用大自然、發現大自然裡更多的可能性,表現出人類的選擇、決心與智慧,與大自然共存共生。以現代的觀點,燒柴窯比起使用瓦斯窯、電窯都來得困難與艱辛許多,又作品在柴窯裡充滿了不確定性,成果也就未能預知,且柴燒作品常被誤認為濁黑、拙氣、老樣、無光彩。但是,了解且願意持續柴燒創作的陶藝家們,對燒柴可充滿了熱情,因為柴火的不確性能帶來更多樣、更豐富的質地與色彩變化。因是,奮身投入柴燒的作者通常不以創造了什麼而自豪,為之欣喜與感動的是老天爺所給的回饋。
此外,燒柴窯本身就是連結人群與大自然的知性活動。燒柴窯需要比較大的工作場地,通常落址在鄉間或山區;燒窯前的準備工作及連續數天不間斷的丟柴過程,也需要人手的支援。許多工作者喜歡呼朋引伴,喜歡互助合作、交流學習、和樂相聚的氣氛,讓燒柴窯成為一場既熱血又熱鬧的知性時光,過去的柴燒活動是如此,近期從社會實踐角度出發、於社區進行蓋柴窯、燒柴燒的推廣體驗活動也是,都能讓參與者感受到,對大自然、對生活資源的珍惜,以及對生命、生活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這對個人與大環境都是無比珍貴、充滿意義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