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由於燒製時通常排出大量的煙,碩大的窯體及備柴都需要空間,在我的經驗中,通常都是在人煙稀少的山上或偏鄉,因此抵達中壢市區,由陶藝家賢伉儷許時坤和江敏儀主持的璞陶窯時,著實有點吃驚!雖說園區並非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但旁邊仍有許多住戶,難道排出的煙不會被抗議嗎?抱著滿腹狐疑,走入園區,從外表看似靜謐,原來裡面已經擠滿了慕名而來,帶著自己大大小小作品來柴燒的陶藝家們!
好奇心的驅使,讓我迫不急待一直對許時坤老師丟出連珠炮彈的問題:為什麼會沒有煙的困擾?是因為木柴不同嗎?還是窯的設計不同?而許老師一邊排窯,也一邊非常有耐心地跟我解釋。這座煙囪有七米高的柴燒窯,是2013年時,參考日本陶藝家日下部正和的無煙柴窯結構,花費65萬,耗時四個月才蓋成。能讓煙量減少甚至無煙,是因為投柴口和火膛的特殊設計,讓柴可以充分完全燃燒,使柴火達到最大熱能,不至在吸熱時產生大量的煙。使用的木柴,也多是回收木棧板的杉木或松木,或是在樹林中死亡的相思木,在木柴使用上可說是非常環保。這些特點,在當今社會中相對重要,現在環保意識抬頭,而柴燒的歷程動輒三五天,若是在這過程中,不斷冒出大量的煙,勢必增加環境的負荷,也迫使柴燒只能躲進深山荒野處,益發遠離人群,不被人了解。觀察璞陶窯的周遭環境,草木扶疏,園區旁的水溝甚至有小魚蝦在其中,鄰居們也都樂於燒窯時共襄盛舉,可見成功的窯體設計,讓柴燒也能自然而然地融入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