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轉合 — 李幸龍漆陶創作展
作者: 杜文田

 
起承轉合—李幸龍漆陶創作展 文圖 / 杜文田
 
李幸龍是台灣少見專致於漆陶藝術的創作者,於2014年獲得台中市登錄「傳統工藝類陶藝技藝保存者」的殊榮,卻仍不斷虛心開創新局。選擇作陶至今走了35個年頭,從對陶的熱情堅持開始,尋異媒材的試驗與磨合,到拜名師學習,進而不斷探索東方民族的裝飾語言作為創作主題,他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歷程中有作繭潛伏,有突破開展,2016年夏日在台中故鄉的盛情邀請下,歸結出一個起、承、轉、合之創作歷程的展覽。(上圖:山的對話  雲31×12×16 cm)
 
「台灣漆陶發展之美學定位」為此次展覽所要探討的主軸。李幸龍以樹漆融合陶藝的創作,試圖建構「漆、陶」為一整體的藝術生命,向未知與想像的藝術世界探索。展出新作主題分為三階段創作思維的進程,作品分別對應各階段的表現 : 首先透過動力的扭轉、解構,展現主體的轉折,進而表現肢體極度掙扎突圍,意喻渴望釋放束縛壓力的狀態,最後以漆陶形構出大腦結構思維。以陶塑的方式創作出抽象主體,再經由李幸龍的圖騰語彙詮釋,以化妝土與樹漆的合奏,陰陽掩映交輝,讓漆透過層層文飾雕刻的包覆,透出璀璨。
 

明心纏雲    57×21×40 cm 筆翰如流    86×32×39 cm
 
師承屏東陶藝家王明榮,李幸龍承襲老師的真性情於陶土塑造基礎,以一股熱情持續在陶藝之路上燃燒。1991年為一探宜興壺的造就之秘,赴中國大陸宜興向「曼心」秦酉桃先生修習砂壺製作,進而開展自己於台灣壺一系列的創作。壺,雖看似方寸之間的小物,卻是技術應用最高的創作,李幸龍從壺與茶水開始,介入了中國文化的思考。在創作上不斷思考當代陶藝的語言是什麼,李幸龍認為回歸民族性、東方經典與承襲傳統元素的表現,是在尋找一個「放諸四海可以代表我們自己」的標準。他大量從建築、編織、青銅器、玉器各層面上蒐集紋飾,以流暢的線條融合成一種,站在東方古典的基礎上,仍可自由表達運用的視覺語彙。
 

破繭    52×42×47 cm 時移蛻變    52×33×44 cm
 
除了紋飾,在質感上也追求同等精緻度的豐富層次。李幸龍從異媒材與陶的搭配謀合中,找到漆的瑰麗與陶的樸素,遂進一步求教於漆藝大師賴作明,精研漆陶的結合,轉向一條更為艱辛、漫長的創作之路。漆陶的反差與相襯,拉開了戲劇張力,兩者的結合像是一場完美演出,然而漆的材料取得不易,成型工序漫長繁瑣,在台灣受到太少的重視。為此,李幸龍繼續攻讀碩士深造,期望以更高的學術涵養,為「漆陶美學」定位,同時厚植創作生命的豐富與高度。李幸龍的起承與轉合,締造了今日獨樹一方的陶作風格,讓人容易親近欣賞與觀想,有即刻的藝術感染力。
 

轉化    52×44×34 cm 左  曲徑通幽    53×21×66 cm         右   解構    52×17×70 cm
 
 
【參觀資訊】

起承轉合李幸龍漆陶創作展
地點:大墩文化中心
展期:2016/5/21-6/8
地址:臺中市西區英才路600號
電話:04-2372-7311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