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陶一輩子的劉鎮洲
作者: 簡政展
 
玩陶一輩子的劉鎮洲 文/簡政展 圖/劉鎮洲
 
劉鎮洲專訪_03_蛻變.jpg      劉鎮洲專訪_02_山城2.jpg
蛻變(北美館典藏)高38 ×寬46 ×深10cm 1984               山城2 高 14.5 ×寬 30 ×深20cm 2016
 
 
從事陶瓷藝術教學與創作近40年的劉鎮洲,近日獲得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頒發「2017臺灣陶藝成就獎」的殊榮。他坦言這個獎揭示的意義不只限於自己的地位或價值提升,反而更在於他堅持這份工作及成果的肯定,以及社會對陶瓷領域的價值看法與尊重角度。
 
回首自己與陶藝結緣的歷程,他表示一開始接觸陶藝只是想回歸兒時記憶裡與鄉土大地的親近關係。非陶藝世家出身,從小也無特殊藝術訓練基礎的劉鎮洲,在30歲之前只是一位自高職商科畢業,投身銀行業工作的行員。任職於金融業的十年歲月裡,歷經臺灣經濟起飛的最繁盛1980年代,讓處在安穩環境卻生活一陳不變的他,思索自己未來的人生方向,是否該再去追尋一項能夠真正結合興趣與未來發展的工作。於是從考取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到赴日留學攻讀日本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他選擇他認為能夠讓他玩一輩子,並可以跨越年紀與時空限制的工作目標「陶瓷藝術」。
 
古云:「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在安定平穩的生活下,選擇當時臺灣還未發展成熟的陶瓷藝術之路,嚴然就是一場不被看好的賭局。但劉鎮洲選擇陶藝創作不只是熱衷興趣下的衝動,當然還要有現實考量下的實際抉擇。父親的一句話:「自己選擇,自己負責。」對他是鼓勵也是提醒。既然陶藝是他認為可以連繫原生鄉土記憶,也是能夠反應自身生活周遭環的最佳媒材,先要愛上玩陶,才能玩陶一輩子。自此他即全心投入在自己選擇的道路,毅然決然地踏上這條長達40年的陶瓷創作之路。
 
在轉眼即逝的40年光陰裡,劉鎮洲當然面對過許多創作瓶頸,但他認為這是每一位創作者幾乎都要正面看待的課題。值此時刻,正是檢視一個人對創作熱情與主題初衷的契機。而反省自己一路以來的創作脈絡與想法邏輯,更是將瓶頸與歧途導回正軌的重要歷程。他認為如果創作是透過作品來與觀眾對話,在那之前就更必須忠實的面對自己,先嘗試不斷與自己對話。回顧自身的創作階段,劉鎮洲從早期藉由純粹理性的極簡造形去感受力量的來源,到後來透過大自然的元素來描述現象,直到最後衍生成關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劉鎮洲從反觀自己的內在檢視中,扎實的衍生擴大並延續深入自己熱衷的這條選擇道路。

 
劉鎮洲專訪_04_B_引 高37.jpg     劉鎮洲專訪_05_柴山古道 .jpg
引 高37(含座)×寬78 ×深7cm 1988           柴山古道 高47×寬41×深23cm 2008
 
 
綜觀劉鎮洲的作品,近年來大都呈現著極簡的造形與相對單純的樸拙色系,釉藥與技法對相對重視造形追求的他來說,多半只是輔助襯托的功能,因此並不常凸出運用於創作的過程當中。或許對別人來說,這是他個人特色的塑造,但對劉鎮洲來說,這絕非只是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執著,而是在堅持目標與理念下的理念延續與脈絡推移,也是他對主題與媒材上還有許多未竟之處的期待與深究。如今他每每透過作品來主張,以正面的角度來禮讚大自然,並將大自然元素純化,創造出一種美好、寧靜且安詳的氛圍,他認為這些自己長期以來所關心的創作主題,未來仍有很多值得延伸的發揮空間和可能性。
 
劉鎮洲專訪_06_水鄉4 .jpg 劉鎮洲專訪_07_登高 .jpg
水鄉4 高15 ×寬 28.5 ×深 23cm 2016 登高 高 22×寬53 ×深28cm 2007
 
 
陶瓷創作對劉鎮洲來說,既是一種興趣也是一項職業,陶瓷本是從實用目的開始,解決實用需求之後才開始引發人去思考其它的可能性。因此創作與實用,藝術與需求,抽象亦或具體,皆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依存關係,而不存在著衝突與切割的對立。所以創作也不該只是絕對的意義呈現,更可以是觀點延伸與故事的摹寫。因此在他32年的教學生涯中,理念從早期的基礎技術為主,到現在的觀念啟發。劉鎮洲強調學習並非只是知識與技巧的傳承,更是自我探索與自覺得過程,陶藝的可能性無限寬廣,每個人如何在自己立身處地的環境和生命歷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條路,才是最後決定創作如何延續的關鍵。因此他很鼓勵學生嘗試各種轉換,不管是出國留學,或是到其它學校繼續升學深造,亦或者是離開既有習慣的生活環境,他相信這些都會為他們帶來不同的刺激,進而增進作品不同的思考與豐富性。
 
擔任評審多年,劉鎮洲認為評審的標準雖然會依據不同成員有有所差異,但出色的作品卻總是在一開始就能夠吸引目光,獲得有志一同的推崇。一件好的作品當然是綜合條件下的結果,但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作品本身是否能夠直接觸動觀者的共鳴,而非故弄玄虛、隱晦或間接下的詮釋與轉折。因此對於學生作品的評價,劉鎮洲坦言自己經常是直言的批評多於讚許,往往只在缺陷上指正與點撥。即使是已經很好的作品,他也希望給予持續精進的改進建議。而他的教學,不只在於創作當下的思維引導,更在學生創作生涯的規畫上每每提供實際的方向參考與示範支援。面對陶瓷未來的發展,劉鎮洲始終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因為他認為陶瓷的多變、靈活及跨侷限性,既可以符合實用的生活需要,也可以作為裝飾與公共藝術之用,還能夠成為純藝術創作的媒材,他展望陶瓷接下來的發展必當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未來性。
 
關於自身未來的期許,他坦言曾有諸多的理想因為年歲的增長而漸漸消融。他曾經擬定25本關於陶藝創作的專書提綱,但多年來一直無閒專心投入著述與整理,其中就包含留日時期詳盡的釉藥整理與紀錄,如能夠有契機和資源協助彙整與傳承,這將是他能為陶藝界留下來的最珍貴寶藏。

 
劉鎮洲專訪_08_山城5  .jpg 劉鎮洲專訪_09_淡水工作室  .jpg
山城5 高 18 ×寬 28.5×深21cm 2016 2009年  於淡水工作室創作
 
從劉鎮洲身上可以體會到,創作不只是一件浪漫好玩的事,更是務實投入與理念初衷的工作延續。工作必須帶給一個人生存的資源與需求,但延續工作的關鍵往往在如何「愛你所選,選你所愛」。劉鎮洲生涯中的每一個決定,皆非單純的浪漫興趣或一時衝動,處在社會氛圍轉換的時代契機,以及家人信賴的支持中,劉鎮洲教授帶給陶藝界的不只是新技術和觀念的導引與耕耘,還有懂得應時而變的自我充實與反省,以及對於熱情與初衷的持續承擔與堅定。雖然劉鎮洲在去年已屆齡退休,但接下來他依舊表示要繼續玩陶下去。
 

 

返回頂端